# q" L$ g' X/ \$ [9 @" D - c+ o) E# [' \' r W
这里的石头房都是清一色的红墙青瓦,保存完整,质朴简洁,古貌遗风,十分独特。全由青石垒砌,采用“干打垒”技术。你看,一尺半宽的石墙全部是由四指儿厚的片石干垒起来的,没有一点儿的泥土和砂灰,可也坚固异常,风刮不进,雨淋不透,不吝于一个人间奇迹。再看,吴垭石头房的整体结构是四合院式,院子较大,正房和厢房互不相连,而不像南方的天井院式,院子狭小,且一圈房子的顶部互相交叉,充分体现了北方民居建筑的特点。最奇特的是,大多数石头房是依山而建,借助山势,有的是上房下院,有的是房院一体,还有的是两房两院呈阶梯状分布,似宫殿一样。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石头全部使用拱形梁,它设在都柱之上、瓜柱之下,梁的拱字形结构减少了瓜柱的长度和重量,把房顶的压力分解到两边的墙壁上,减轻了房顶对柱梁的压力,使房子经久耐用。
! J6 [* N, w: J6 V1 o$ D( g
2 }4 ? p, }' V0 t 二百多年前,究竟是谁最先发现了那适于掘石建房的起石坑?又是谁建起了第一座石头房?在那自然条件恶劣、建筑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先民们是如何艰难地建房并且又能使其历百年风雨而不倒呢?那第一个建起石房的人,当时与鲁班一样的智慧。他虽苦于生存的艰难,幸而深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道理,故能靠山吃山,倚石生存,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劈石造屋,建立起一座座造价低廉、古朴简洁、经风耐雨的石头房,才得以安居繁衍至今。著名作家周同宾说:“古语‘蚌病成珠’说的好,牡蛎的痛苦凝成了珍珠,先民的艰苦劳动创造了生动的艺术”。中国农民旧日的苦难、生活的坎坷,造就了坚强的性格、不屈的毅力、无限的精神活力和我们悠久民族一样倔强的精神和感情。如今,我们到石头村,来干什么?来访古、来寻根,来体验爷爷的童年,来体验艰苦奋斗教育,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f$ V. ^- u2 Z
古朴神奇的大山、古典古韵的原始村落、古香古色的石头房,古朴的民风、悠远的古树、原始的农具,都保持着原始的模样。每一块石头、每一张瓦片、每一道石墙、每一寸小道,似乎都在讲述着一段冷暖苦乐的故事;一张石桌、一把石椅、一面石磨、一片石林,仿佛都在诉说着吴垭石头村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走进她,就仿佛进入了桃花源的世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淡泊、致远;接近她,那百年的石房、古树,倔强的屹立,折射着古老与沧桑;靠近她,吴氏人的淳朴、憨厚,散发着自然与清新;触摸她,那石磨、石碾的“吱…吱”声,见证着中华民族百年的奋进。这让习惯了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我们,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进入时光隧道,感受爷爷的爷爷们共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那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会顿时豪情万丈。
) J3 U K8 b* @4 P. ^1 h* I/ y
, a6 \0 `' ^- D: `9 C 这个初秋的季节走进吴垭石头村,你会忍不住拿起村民们的箩筐到玉米地里,和他们一起掰下成熟的玉米棒,放到大柴锅里煮着吃,金黄色的玉米粒,啃上一口,那香味回味无穷;你也会忍不住扛起村民们的锄头,走进那像棋盘一样的石梯田,一锄挖下去,一串串花生拈裹着泥土的芬香就出来了,嚼一颗花生,香脆,越吃越香;还有那大红枣、酸枣和挂满枝头、还没熟透的柿子,都会让你乐不思蜀,想过上爷爷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野生活,做个快乐的农夫。. T" Q- X$ ~* V$ J2 \, W i
/ i( U6 n" z8 j# H. k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而这里,吴垭村敦厚的石头更会唱歌,她不华丽不小巧,但她大气磅磗,古朴厚重,正在用那独特沙哑的颤音,在咏叹、在低吟。还有那五百年的黄楝树、三百年的三叉古柏树和二百年的金桂树,正在翘首等待你的到来!来吧,朋友们,到吴垭石头村,体验咱爷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