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6 08:28:46
|
只看该作者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突出。在辽宁,农村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高达48%。3 I, ^6 O1 ^# B" _) i9 S$ l
3 @ b' ~# e6 u
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项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全国农村覆盖。
* N, x, }( L# p. P$ i
6 q4 b2 [& W& {0 v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有8.3亿农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民个人一年花几十元参加新农合,一旦患大病需要住院甚至动手术时,政府无偿补助资金高达个人参加新农合出资额的好几十倍。9 v. T6 o) @+ L' t
* E" ^5 U! J$ ?) A, n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新农合基金“农民共同出资、重点补助大额、住院医疗费”的政策,全体参合农民个人出资部分的钱作为新农合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救助少数患病住院治疗的农民。农民参加新农合在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新农合制度包含的农民之间医疗互助共济的“集体”优势。
5 d' x4 X( ]+ h& j% |2 w" p5 ^& A/ _* o3 I* L
去年,东北3省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中只有350多万人当年住院治病,新农合基金报销补助高达50多亿元。其中,除了住院农民个人参加新农合出资合计1亿多元,以及政府财政补助外,还包括绝大多数参加新农合但当年没有住院治病的农民个人出资的钱。去年,东北三省4600多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个人出资合计近14亿元。/ Q" j; z9 I* K1 g
L! z5 v8 u8 F% C1 [& d. T+ q
辽宁{词语被屏蔽}科学院{词语被屏蔽}学专家张思宁认为,在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农民自愿出资参加新农合,成为这种新型农村{词语被屏蔽}集体福利制度体系中的一员,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共同资助少部分住院治病的参加新农合的农民,逐渐开始恢复集体意识和理念,这是中国新农合制度的“另类”{词语被屏蔽}价值。/ L/ `( m3 y0 b% u
! c& J G& O0 \: e' W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曾在农村推行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词语被屏蔽}集体生产管理制度,最终因生产效率较低等因素退出历史舞台,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不少农民至今对“集体”二字仍心存芥蒂。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乡村集体{词语被屏蔽}事务锐减,“集体”意识在农村中逐渐淡化。/ K- ~0 K1 @0 C6 `
* c4 m) v/ v2 I4 j# Z/ S5 A1 x( A
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新农合,吸引了8亿多农民自愿参与其中。这种共同出资、救助少数病人的医保体系越来越让农民意识到,加入集体并借助集体的力量可以解决个人无力解决的问题。0 N2 C! O Y$ b& S6 |
. m+ Z# }# q* s/ O$ D G
付海明在急性阑尾炎手术后,终于弄清了新农合报销补助的来源。“各级政府每年按人补助新农合基金的大头儿,咱农民住院治病肯定受益”,他说,“现在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农民兄弟加入新农合时交的钱可以帮助住院治病的人。这是农民手拉手、人帮人,集中力量办大事儿。一年几十元的新农合基金,我肯定会交一辈子,即使自己用不着,也可以帮助{词语被屏蔽}有需要的农民兄弟。”/ z% Y. y5 n& d' d1 }+ J1 m
}# ~% L9 q( o0 `8 b( Z. e
张思宁更看好新农合制度未来对农民的积极影响。她认为,这种制度体系为农民建立了寻找归属感的平台,帮助其回归集体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公平正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农民的{词语被屏蔽}权利公平,并在制度层面上提供了保障。这些都是农民可以感受到的{词语被屏蔽}进步。/ x( T1 ?7 K0 n/ @; k7 O. R
7 H5 h% x/ `2 m: P# O* t* }3 Z
中国国民经济和{词语被屏蔽}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并缩小差距。
$ O) I3 K& s, @% k( E# ?$ H/ ^# {, [$ q0 C%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