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 中药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1]。中药注射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中药辨证施治的特点,而且起效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数量增多,在中药不良反应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且某些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可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其安全性引起业内的进一步关注。本课程从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沿革、不良反应概况和安全应用等方面,对其安全性问题作一探讨,希冀为广大执业药师同仁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中药注射剂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剂型,中药注射剂问世已逾60年。1939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研制成功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柴胡注射液。临床实践表明,其对感冒等病症所引起的发热等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下,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54年12月,湖北武汉制药厂对柴胡注射液进行了重新论证并批量生产,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第一个中药注射剂品种。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科研人员锐意进取,陆续研制成功了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为中药注射剂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20世纪70年代,全国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较多,除1977版《中国药典》收载的23个品种外,各省市卫生部门制订的“中草药制剂规范”中亦收载了大量的中药注射剂。据统计[2],当时有资料报道的中药注射剂达700余种,但绝大多数为医院自制制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药注射剂迎来第二次开发热潮,1985年到1998年,共有11个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新药批准上市,如香菇多糖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康莱特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等。同期,还有8个植物药注射剂作为西药新药申报和批准上市[3]。目前,国内已通过国家质量标准的中药注射剂达109种(其中双黄连粉针剂、止喘灵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系《中国药典》收载品种),这尚不包括以化学药品获得批准文号的品种,如葛根素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莪术油注射剂和川芎嗪注射剂等。 # S3 i o3 n$ a5 @1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