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8-21 09:29:31
|
只看该作者
沧海桑田的见证——内乡县发现古生物化石群
1 @6 c9 [' v+ j+ H沧海桑田的见证
7 X* w: p5 d- T6 y# M- R. u7 Y0 v! W/ q; q7 [9 ~+ A
* H- r+ ? C" z6 z; |; a/ M——内乡县乍曲乡发现古生物化石群2 N& f$ W4 X6 e& m% ?% P1 V
8 I6 w- |. I" W) V
3 p0 g8 \/ Y5 v, c
马鸿莹
/ q' z1 w0 S( F0 r# f) h7 Z" s' i' y6 [# b4 z L- M& M
1 y. b$ ^0 Y9 {- A! E- X% R
5 R v I" Z+ R1 m* j
) O; I# B& X: X) `; |' ^4 I* E p
, n; I% b2 @1 L3 T) y
, N3 q+ b3 ]1 N; g; u
- x. W9 D. ?+ r( ] V. j) C
内乡是中原的一块风水宝地。人们都知道内乡有以宝天曼为中心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国家地址公园及宝天曼自然博物馆,有内乡县衙、黉学文庙、商圣苑、宛西自治馆,更有赤眉古寨遗址、乍曲大窑店邓窑遗址、石堂山普济宫道教遗址和以赤眉镇为中心的恐龙蛋化石群遗址。其实,内乡县还有一处更为重要的自然遗迹,即乍曲古生物化石群遗址”。该遗址化石的地质年代一旦确定,将是中原乃至中国大地上最早有生命存在的少数地方之一,其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价值不可限量。
$ X" ^, S! J$ u2 y8 j& i
6 f6 x# [. A% S' b- s c0 F
- a z% N Z7 B+ B5 X' `早在1985年,我就在乍曲乡店坊学校教师厕所的踏石上,发现了一对酷似羊角的立体图案。我猜想这可能是某种动物的角化石,后来就一直掂念着这块石头。一天,我忍不住到乍曲乡邮政所给中科院古生物化石研究所发了一份电报,电文是“内乡发现‘羊角’化石”。心想,这肯定是个重大发现,说不定专家们获悉此事后,会立马赶来考察。但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回音。后来,我又回店坊学校,把这块嵌着“羊角”化石的石头捡了回来,这一放就是二十多年。(见下图)
/ ]9 \2 j" O9 p
+ l7 M J6 e' \& m2008年6月14日,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州立大学East Stroudsburg分校终身教授胡世雄博士回内乡县乍曲乡省亲,在陪同其回乡的路上,乍曲乡党委书记周晓峰谈及乍曲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时,重点谈到在店坊、彭营一带山上发现有古生物化石群,胡世雄博士听后很感兴趣,当即决定驱车前往现场考察。在现场,我们看到一条宽约30米,长约1000米的珊瑚化石带,形态各异的珊瑚虫化石裸露在岩石表面,经过岁月的风蚀,虽然黑魆魆的显得有些斑驳陆离,但是那多呈放射状排列的精美图案,依然让人感叹造物的神奇。除了珊瑚化石,还有一些小型软体动物化石,和随处可见的镶嵌在岩石中的疑似鱼类化石和疑似大型动物骨骼化石。这个化石群所在的区域属于彭营村,和我发现的疑似羊角化石的店坊学校直线距离只有约一公里,二者是同一个山体,当地称为大佛山(因山顶的大佛寨而得名)。与大佛山相连的是五龙山(因山顶有五龙寨而得名)和石堂山(宛西著名道教圣地),再向南延伸就是瓦亭镇的岳山。此山系大体呈南北走向,都是石灰岩山体,长度约有十五公里。相同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告诉我们这一带的{词语被屏蔽}地方肯定也有类似的化石资源。果不其然,当我们驱车来到石堂山脚下时,到处可见疑似大型动物骨骼化石镶嵌在石灰岩中。这令我们大为振奋。& Q6 j% T6 t1 R6 z5 g- Q' U, j
0 V1 Q) C/ z0 w6 \7 b' c
胡世雄博士是研究地质的,对古地质环境的形成和构造有相当的了解。他虽身居美国,却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有合作研究项目。在中国地质学界和古生物学界有众多的朋友和广泛的人脉。看过乍曲古生物化石群遗址后,他当即表示回北京后要联系古地质学界和古生物学界的相关专家学者,组团来内乡乍曲考察,力争使内乡这一新的资源早日得到开发利用,为内乡百姓造福。; O4 v" D* p S
( z: N! f- c& G5 w1 o
2008年国庆节期间,我去北京出差,受周晓峰先生之托,带着乍曲化石群的照片来到了中国地址博物馆,拜会了馆长程利伟、副馆长曹希平等专家,他们对乍曲古生物化石群中的珊瑚虫化石的价值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对其它疑似鱼类化石和疑似大型动物骨骼化石暂予存疑。并建议去请教中国古生物化石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因为日程安排等原因,我没有能去拜访古生物化石专家。回到内乡后,在驻京马山籍老乡朱丽娟女士的帮助下,我又通过互联网请教了中国古生物界的几位专家,虽然只是借助照片和文字介绍,这些专家们还是初步认定这是古生代(2.5—5.45亿年)的化石和古生物遗迹。比照我国广西武宣发现的距今3.8—3.9亿年间的“贵州珊瑚(牛角石)”、蜂巢珊瑚、泡沫珊瑚、六方珊瑚等珊瑚化石特征,参考乍曲{词语被屏蔽}山区发现的三叶虫化石,乍曲化石群的地质年代,应该在3.5—5.45亿年之间的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和寒武纪,下限包括中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总之,内乡乍曲古生物化石群的地质年代要比此前在内乡、西峡交界处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恐龙生活在0.65—2.5亿年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要早很多。
! b6 |7 c: S1 z; u9 s! m* l# Q4 e9 `1 s6 a( g( J5 D7 Y
自然历史和生物演化史告诉我们,古生代是地球生命第一次大爆发的时代,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开始到二叠纪止,依次是三叶虫时代(寒武纪)、无脊椎动物大发展时代(奥陶纪)、鱼类发展时代(志留纪和泥盆纪)、两栖类大发展时代(石炭纪和二叠纪)。志留纪是珊瑚类大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科属。在泥盆纪的海洋里,珊瑚类、层孔虫、苔藓虫、腕足类、头足类、棘皮类等无脊椎动物特别繁盛,珊瑚类占全部生物群首位,是泥盆纪的标志性化石。在中国,泥盆纪以海相为主,特别是中国南方的古地理环境多为浅海至滨海相沉积。而在中原,这种海相古地理环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北方的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8 F/ K. A# ?7 \4 o( F1 n- }( s) H: ?, x! a; w# v1 g f+ \
专家指出,贵州珊瑚(俗称牛角石)、蜂巢珊瑚、泡沫珊瑚、六方珊瑚等都是泥盆纪地层划分、岩相对比的标志性化石。如果内乡乍曲的珊瑚化石能够确定属于此类化石,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勾勒出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3.5-5.0亿年)内乡和宛西的自然环境概况:在奥陶纪(4.5-5.0亿年)这里是一片海洋,海中生活着众多的三叶虫和大量的珊瑚,有能够组成小型礁体的原始复体珊瑚,还有象牛角状的单体四射珊瑚等等;在志留纪(4.0-4.3亿年)和泥盆纪(3.5-4.0亿年)这里属于热带、亚热带浅海区域,海水清澈纯净,水温常年维持在摄氏21度左右,海水中生活着珊瑚类、层孔虫、苔藓虫、腕足类、头足类、棘皮类等无脊椎动物,其中最繁盛的是珊瑚类动物,有形状象拖鞋的拖鞋珊瑚、形状象牛角的贵州珊瑚、形状象蜂巢的蜂巢珊瑚、形状象泡沫的泡沫珊瑚,它们与{词语被屏蔽}大小不一、性特各异的无脊椎动物和戴盔披甲的盾皮鱼类等海洋动物和藻类等海洋植物共生共长,和谐相处。放眼海岸,到处是生长繁茂的原始乔木和低级的裸子植物,特别是高大壮观的鳞木类乔木,表皮遍布鳞般的网状纹,象鳞片、象猫眼、象菱方,异常精美。这些少叶的植物分布在沿海岸一带,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3 u# | i ?7 Q+ A- k) o3 H2 _
+ _4 p4 y2 v1 s1 V) |东晋葛洪在《神仙传》中讲过一个麻姑三见沧海变桑田的故事,后人以之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内乡乍曲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不正是在向你讲述着一个沧海变桑田的真实故事吗?!遥远美丽的古浅海,是什么时候、怎样变成如今的桑田的?只有深入研究内乡乍曲的古生物化石和古地质岩层,才能找出准确的答案。
. M7 D) N. q. ]* I- ^1 \- u) G9 c7 p8 T2 y! n" }, F
在内乡乍曲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和保护过程中,乍曲乡党委书记周晓峰和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该古生物化石群科学价值的进一步认定,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得力的政策保证和更充分的智力资源的配合,需要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的参与和支持。眼下当务之急,是抓紧做好化石群的保护和价值认定工作。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人在非法获取和贩卖珊瑚化石,在破坏化石群资源地了。如果不及时阻止破坏,不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化石群遗迹,此前的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因此而背上骂名。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抓紧做好价值认定,以便国家确定保护区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造福内乡人民。" x# v! K! ?8 w, b5 T8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