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改善民生0 j7 U2 k: r" k( g7 j
突出“四个着力”抓住“四个关键”系列评论之三3 q" s; V: r) @7 l. K+ W
" \% _) ~! }; @$ L1 ` 市委书记李文慧在有关会议和基层调研时反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民生是第一需求”,“要始终保持爱民为民的公仆情怀,始终与全市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P( f& e0 _( F( `5 g
民生问题,历来都是执政党关注的重要问题。{词语被屏蔽}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对民生问题做了深刻阐释,“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分享。民生问题的核心说到底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温家宝总理近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同样特别强调了民生问题,并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作诠释:“民生就是{词语被屏蔽}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
# k4 |7 \+ p- V1 ^! J0 K+ i 着力改善民生,先要转变作风。与民生关联最密切的问题,总是群众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四大难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就是切切实实关注民生问题。破解这四大难题,工作作风和领导方式的转变是首要一点。如果没有一颗爱民之心,不能感受民之忧患,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是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 ] o/ T. q& b6 n6 _
着力改善民生,需要换位思考。常言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在做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时,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要多换位思考,使我们所做的事更切合实际,更赢得民心。要走出机关大院,走进基层,真切体味群众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愁。通过换位思考找准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 r7 z, P E9 H' |( i0 S: S. X# B* P 着力改善民生,重在考察实绩。民生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绝不能只是刷标语、喊口号、造声势,而是要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吃的安全一点,房价下降一点,出行少点拥堵,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这些貌似“小事”的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Y1 l# B+ g7 A+ I5 @# O 着力改善民生,事关执政能力。民生问题是持续发展的,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经济{词语被屏蔽}越是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是会扩展,其原因就越是复杂,而解决起来也就越需要智慧。民有企盼,民有呼声,党委政府应作为第一信号和需求。只有尽心为民谋利,竭力为民造福,真正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戴和支持。所以说评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政绩时,应把这个地方民生工程进展如何、群众的满意度多少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查,通过群众的眼光来评价干部政绩的大小。
0 D: m9 n1 \0 K+ ], a. L 民生问题,不仅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词语被屏蔽}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把民生问题抓好了,也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大局。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工作提速,全国农运会进入倒计时,在这种形势下,做好民生工作,上下同心谋发展良策尤为重要。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着力改善民生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考验,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检验。只有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当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才能真正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①17 O P" L* S0 m6 H" a$ x( J4 _
d: I; D0 o" t. _3 b; A% X" N5 t3 i, [* e% D* k! s: g& |0 d: n(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