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妇联追授老人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 O$ N4 Z c% i 乡邻追忆:她对乡邻很热心# d! Q! P5 c9 k% S( F7 I 柴小女老人走了,但那台破旧的缝纫机还在家门口,上面还放着她未做完的邻居的衣服。 / e9 { W" w9 Q$ D' u 邻居王富姣说:“她手巧,会剪会裁,不知道帮人做了多少衣服。附近三四个村的娃子,都穿过她做的衣服。”5 g/ I7 l; i" F5 m9 a) f . L& h. O8 c' v2 o 44岁的张瑞兰也含泪向记者夸柴小女是难得的大善人。“我家两个孩子的棉衣、棉裤都是柴小女给做的!”张瑞兰说,我的女儿出生前,我找到柴小女说:“孩子快出生了,我不会做小衣服。”柴小女说:“你不会做,我给你做。”几天之后,张瑞兰挺着大肚子,拿着几块花布找到了柴小女家。老人拿出剪刀,横竖几剪刀,衣服样子就剪了出来。又拿出自家的棉花,装进花布内,然后坐在缝纫机前,把衣服做好。# E f/ u- A5 n2 Y( h 老人的二女儿程秀丽两年前就买了布,让老人帮忙给儿子做个棉袄,但至今也没有做。老人曾对程秀丽说:“你是亲闺女,做不做都不会责怪我,我先给别人做。” k' y O7 `/ m / m* y$ A5 ]! k, o: G& K “妈妈答应等冬天闲了就给我儿子做,可是我再也等不到了。”程秀丽哭着对记者说。 柴小女生前有一个削发剪,那是老人为帮村里人理发而专门买的。她的家也因此成了村里的“义务理发点”。 邻居张义民说起柴小女老人,至今感激不尽。张义民去年11月生孩子时,正巧丈夫有病。深夜12时,柴小女老人打通120电话,陪同张义民乘救护车赶到医院。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家属去了,老人才回家。3 G, @3 r) ]* V0 h9 Q, ` $ T2 ~: w$ x5 D m! z 80岁的李玉婷老人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玉米熟了也没人收。李玉婷说:“出事的五天前,她到我家说帮我掰玉米去,说完,就骑电动三轮车拉着我到地里掰玉米。那天很热,俺俩汗都湿透了衣服。一个多小时,俺俩就把我种的那点玉米掰完了。”李玉婷说:“她怕我孤独,就经常来我家串门,陪我说话。有时带着几个刚蒸好的馒头,说买的不好吃。吃完了,又把新蒸的馒头送来。” 1 x+ C% ~3 K8 q J- H% K5 j- R 李玉婷说,她永远都不会忘记柴小女对自己的帮助。 2 i$ N% R" l. y j1 E 柴小女老人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有谁能统计清楚。红堰村党支部书记李新彦说:“她是这一带出名的热心肠,大好人。不论谁有难事找她,她都不会拒绝。”9 m! O+ Q8 Y1 b D8 k/ m9 Q: H% |' [+ g1 j( x5 p 程建军在救人地点指着垮塌的漫水桥说:“这座桥是10多年前集资修建的。当时老人家庭条件也不宽裕,但还是率先拿出了800多块钱。一年前桥被洪水彻底冲垮后,村民们上对岸得绕几十里地,她还经常念叨着啥时能把桥再建起来。” “这样的好人走得太突然了。”村民们纷纷叹息。. z) p7 [" V" F+ I “急溜溜的湍河水哟声连着声,连绵绵的伏牛山哟峰赶着峰。湍河水是歌那就叫个响哟,伏牛山是碑,那就入云空……”这是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一首古老的歌谣。如今,再唱起这首歌谣,不少人都想起了柴小女。 柴小女老人走了,但她却用生命在湍河岸边树起了一座丰碑……" C, y; B2 E# I* Q + Q: g" V5 u V0 F% K$ e 记者手记:“最美奶奶”美丽所在 + g. N! d3 D# ] 69岁高龄的柴小女老人跳河救人,不幸牺牲,其壮举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作为采访的记者,我也在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自己:如果面对这种情况,自己能做到吗?; Z4 | P6 ~1 ~. d4 l 其实,面对落入河水的孩子,老人即便是不去施救,也可能不会有人会责怪她,毕竟她年龄大了。而且,她也可以采取{词语被屏蔽}的救人方式:可以掏出手机打电话叫人救援,也可以大声呼喊。当然她也可以悄悄地走掉,无视眼前发生的一切。但是,这些“可能”都没有发生,发生的却是老人毅然决然地跳河救人了。8 B$ S' K; }+ B: ~. h! A ; n3 I d6 E; a8 A+ E4 g# v1 Q4 o 其实,5个人落水,老人救出一个,{词语被屏蔽}也会给她褒奖。每救出一个,她都可以上岸喘口气。当救出第4个孩子时,她筋疲力尽,完全可以上岸了,因为她这时已经没有能力救人了。但是,这些可能也都没有发生。发生的是她与时间赛跑,来不及喘口气,一次又一次扎入深水去救人,发生的是她没有放弃每一个生命,继续去救第5个孩子。 ) l& K- ]! u7 F6 M 面对人生的多项选择,柴小女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危救人,以命换命。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落水者,而把死的可能留给了自己。她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从平凡向伟大的转折,从平民向英雄的嬗变。 采访到的每一个村民都说柴小女老人是个热心肠,都能说出老人帮助他人的点滴往事。她帮人理发、裁剪衣服,甚至帮邻居干重体力活。她帮人习惯了,亲朋邻居也接受习惯了。突然,老人走了,亲朋邻居才猛然感觉失去了最可亲的人,才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平凡中的伟大:她日常所做的平凡事看似简单,其实人们都很难做到;她舍身救人看似偶然,其实有内在的必然性。她日常的善良无私告诉了人们:临危救人是她必然的选择,这正是她的美丽所在! 省委书记卢展工曾经总结了河南人的“三平”精神以及“四种河南人”的形象。“三平精神”即:“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四种河南人”就是:“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 C1 r6 S$ K3 U8 H0 a 如今,柴小女老人不就体现出了这些吗?8 T3 M& C/ Z" o2 ^2 p5 I0 k0 y 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需要“三平”精神,需要“四种河南人”。希望人人都做“三平”精神的实践者,“四种河南人”的力行者! 责任编辑:孙 芳 QQ:9151539997 x) @- l2 {" n% f |
GMT+8, 2025-4-6 22:20
Discuz! X3.3
© 2001-2018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