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农业夯基础—— 走“羊”关大道 造绿水青山 用抓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是岞曲党委、政府鲜有的工作特色。烟叶生产由2001年全乡试种的300亩,发展到2010年的5000亩,收购烟叶82.8万斤,实现烟叶税130余万元。畜牧养殖突出大白山羊特色,饲养规模以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为主,使全乡大白山羊饲养量达到17万只,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全省最大的大白山羊基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 在永青山茶场,我们见到了回乡创业的杜子义夫妇俩,杜子义在喜悦中略带愧疚的说:“感谢政府给我们创造了条件,让我们打工仔能创大业、发大财。我们的茶叶形势非常火爆已至脱销,连周书记办公室都没得喝了,真不好意思。”原在温州打工的杜子义已在永青山投资500万元,低产茶园改造1000亩,今年春茶产量达到2000公斤。在2010年4月份举办的“河南省名优茶”评选会上,永青山的“伏牛绿芽”获得银奖,“永青云雾”获得优质奖,均价也由往年的一斤几十元增长到300元。 随着观山万亩核桃基地、永青山茶场、鞍子山养殖场、葫芦山核桃种植和土鸡养殖基地等一批龙头企业和规模生产基地的形成,全乡农业产业化开始有了眉目,这些已成为农民增收、群众致富的强势产业。 $ @8 L3 M* }8 I4 `1 A' @3 ^* r" E. f
推进集镇建设变模样—— 善统筹民生 树秀美形象 红庙村支部书记白中喜陪我们走在宽阔平坦的龙泉路上,指着两排漂亮整齐的民宅,动情地告诉记者:“党委、政府顺应群众的呼声,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打磨集镇,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啦。”是啊,这铺下的不仅是道路,它树立的是丰碑,连接的是民心,通达的是富裕呀。 “十一五”以来,该乡着力在 “改变面貌,提升形象,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启动 “三项工程”,实现了集镇梯次建设。首要实施强基工程。以服务冶金、建材产业发展不放松,抓住太山庙水库除险加固机遇,多方争取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太山庙水库大桥,解决了断头路、运输难的问题;和泰隆集团合作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东接省道豫52线,西至乍曲村贺沟组近4公里的工业大道;配合新修了老内淅路、整修了乍瓦路两条环线,“一桥一道两环线”的建成,成为了工业振兴的黄金线路。五年来先后累计筹资1000余万元高标准新建、硬化、绿化、亮化了永青街、龙泉路、府前大道等,形成了“三纵两横”五条主街道,改变了岞曲对外形象。2008年岞曲集镇被南阳市评为一星级集镇。扎实开展增劲工程。争得电力部门支持,投资500万元建成了3.5千伏的变电站,解决了岞曲历史上借用外乡电力的问题;争取广电部门的扶持,在10个村实施了村村通有线电视项目。快速建设民生工程。争取水利工程项目资金450万元,对庙湾水库除险加固;争取国家投资960万元对南庄、魏营等村的4500亩土地进行了高标准的综合整理,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畜用水及农业灌溉难题。几年来先后争取省、市、县资金600多万元,实施了乡初中实验楼、中心小学和清泉、庙湾等村学校危房新建和改造工程。 河南历史文化名村----吴垭石头村 壮大旅游产业挖潜力—— 重宣传保护 招大商开发 % y$ a* t$ z" l: H8 Q2 A
“十一五”以来,该乡围绕“一山一水一石村”,强力培育朝阳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吴垭石头村在荣获“中国景观村落”后,在2010年又受封首个“河南历史文化名村”, 省文物局也拨付修缮经费10万元,有望晋升“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挖掘道教圣地石堂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正积极申报省级地质公园;沿太山庙水库搞环湖开发,投资300万元,建成集休闲垂钓、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知渔村、钓鱼岛已喜迎天下宾朋。随着吴垭石头村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投资客商慕名而来考察,目前,已与河洛文化园王育签订了保护开发合同,道教圣地石堂山及山脚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窑遗址也被更多的客商看中,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岞曲发展的潜力、发展的亮点。 “十一五”硕果累累,着实催人奋进;“十二五”蓝图绘就,仍须再接再厉。直面2011年,岞曲党政一班人已确立了 “133”发展战略,他们正朝着富民强村兴乡的目标,突出快速膨胀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创新经营开发集镇等三项重点,以自我加压凝聚前进动力,以追求完美推动科学发展,用新思想提升新境界,让新作为创造新业绩,致力把岞曲乡发展成为内乡冶金建材园、宛西绿色食品园、南阳民俗休闲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