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1-7-4 10:19:32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细腻地反映了男女相交过程中,摸不准对方真情时的忐忑不安心情。
8 I, k' d- p, O3 h) l4 Q3 P 以上所举《情歌》中表述的在爱情生活中所感受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所品尝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是在一般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都会出现的。这也使诗人和广大群众在感情上有了相通之处。, f) o$ D! w5 F' ]5 r$ f6 l/ V
& d+ x* p+ H( m2 m# O3 a/ Q 对于仓洋嘉措,{词语被屏蔽}的两股政治势力,从不同的方向,对他施加着强大的压力。扶立仓洋嘉措为{词语被屏蔽}喇嘛的触者桑吉嘉措,告诫他要烙守清规,不犯戒律,潜心读经。这在《桑吉嘉措传 和《仓洋嘉措秘史》中都有明自记述。这显然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不给对方以口实。另一方是拉藏汗,则借仓洋嘉措的“荒唐行为”,极力进行攻击,说桑吉嘉措所立的不是真{词语被屏蔽}。总之,各方的非难和攻击,一齐落到仓洋嘉措的头上。对此,诗人并没有屈服。他一方面向他的亲教师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表示情愿交出“{词语被屏蔽}喇嘛”这顶桂冠;另一方面,还用自己的诗歌作出了响亮而有力的回答:
" J( R+ F. e" k8 k$ N1 ~9 e6 O
7 g$ |9 D u9 n% [$ z “人们说我闲话,
8 X( X2 Q! N$ @3 K 自认说得不差,
6 C4 O) _+ ^' i0 b/ I3 ` 少年我的脚印,
8 o0 x" t8 @& [( D3 K 进了女店主家。” N% o, g' Y* R9 p# v
(同书第61首): x& B) |1 k4 `% c$ f6 O5 u
; `+ x, Z7 A+ ~& d" b9 Q' A! \ 这和另一首:“老狗长满毛须,心比人还伶俐。奠说我曾夜出,莫说破晓才归!”比起来,后者显然是初期写的,表露了诗人生怕自己的行为被别人知道的惴惴不安心情。而前者则是诗人对自己的行为直认不讳,同时对那些责难给以强力的反驳:
9 U9 b) \! [; q2 F7 o
# k' E5 T: \3 l; v “莫说仓洋嘉措,
- @4 ~% @0 h% \, s; r 去把情人寻找。
) I8 I j* [: L9 b/ a1 s 恰似己所觅求,
! k1 A& C& w! a% ` 他人同样需要!”
+ l4 d: b* U# W (同书第67首)
$ g* @1 r/ x/ z4 q; b5 D0 L: Q5 q' f+ o# I. G, P' H% y9 ~+ u7 L
不但如此,诗人还横下一条心,大声对他们宣告:
0 J5 j" D: p1 ^0 E1 ]' ^" P “背后的凶恶龙魔,, Z9 W) A6 V$ ]/ {) \4 g
无所谓怕与不怕,
) ]4 Y* r' V s: H0 b2 `0 R! n* n6 v 前面的香甜苹果,& j, m" W- x; h
我一定要摘到它!”* v! r( \* x2 e/ Q3 k$ Y* w
(同书第65首)
8 l3 g% ~6 }2 A7 A# G4 x9 s
6 W9 ~1 F# f" p' {9 A! \ 这首诗显示了诗人要冲破一切清规戒律,不顾一切攻击和责难,而去追求爱情,热爱人生的坚强意志和刚毅决心。8 i# x! J1 k* k* e
凡此种种,对当时的{词语被屏蔽}上层{词语被屏蔽},特别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界来说,犹如发聋振聩的晴天霹雳,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和打击。因之对仓洋嘉措加以责难。不过,这种违反教规的行为显然只是一个导火线,更为重要的还是政治上的原因,所以,他们抓住仓洋嘉措的生活表现,借题发挥,罗织罪名,上告中央皇廷,实际上是要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但是,正因为如此,便更鲜明地显示出《情歌》的进步性和巨大的{词语被屏蔽}意义。& y( h4 b' _' C2 W% O% e9 g
4 G7 U4 H3 z# c: j: E7 X! |. O 四、艺术成就/ w! t: r7 a5 a/ }" ]2 [/ J7 ?: O( `
《情歌》不但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也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在格律结构上,《情歌》采取了“谐体”(四句六言体)民歌的形式,除个别六旬、八句外。基本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分为三拍,即四句六音节三顿的民歌格律。节奏响亮,琅琅上口,还可以民歌曲调吟唱,极富于音乐美感。《情歌》寓情于喻,多取比兴;直抒胸怀,采用白描的手法,自然而流畅,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歌风韵。《情歌》用比的艺术手段也多种多样。有通篇比喻的。如:
% U: V8 o9 {2 S+ @0 R% Y( V6 J
4 W# Z0 y s m “柳树爱上小鸟,: @1 y! U6 {8 e6 G) \7 M3 i, \
小鸟爱上柳树," h/ G. @* g6 A( x
只要双双相爱,
7 d" \% }% z0 `5 o- x9 x# ` R 鹞鹰无法破坏!”
- Z# y( n# z" |! R (同书第62首)# L& {8 t& j. l5 `) e
( K% `5 _. P* `- i" u; ~4 h
诗中以小鸟栖息杨柳的常见自然景象比喻男女的相爱;以鹰鹞与鸟雀的敌对关系,比喻破坏者及其凶恶本性,都是非常贴切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还有前两句比兴,后两句写实的,如:% {: U/ W) `+ {6 F2 }- |5 l
: T1 s2 p8 r3 |
“烈马逃到山上,
! D2 ^$ w5 i. `/ P 可用套索捉捕。6 B$ D; N+ P! L, s
情人一旦反目,
5 U0 Y6 R" C3 @+ L* S 法力也难捉住!”
6 V3 T: ^' i5 k, ?4 a# y7 o$ A" O (同书第37首), S1 ]0 ? B6 [2 ?) K
7 t3 E& C! J% ~
前两句以不驯的劣马比后两句中反目的情人,可谓就近取比,颇具民族特色。0 f' x& F1 B$ p9 v2 f5 f
《情歌》中还有不少诗章采取直抒胸怀的白描手法。如:
! L% d6 A% k- v+ @0 c- A! @7 u3 x6 w6 b5 l" X
一个把帽子戴在头,
. f q: D- i3 y- \# s 一个把辫子从背后,
3 g! W: F0 s' A2 F' Y% T 一个说请你慢慢走,2 o, p- f- }4 S5 a' Y
一个说请把步地留,
# H8 ?: ?* v* }8 x5 C0 v, L* [ 一个说心儿莫难受,
0 e: ~) v q7 D5 b- d! j 一个说很快会聚首。”- K2 n5 }% b% b! q7 Q- ?& x. k
(同书第56首), r2 z) Z _; d" U8 i. n
戴帽、甩辫的动作,本来极为平常,但诗人写人诗中,却显得那么真切、细腻,给人以动的画面;几句对话,也似平淡无奇。但一片恋恋难舍深情,却就寄寓在平淡之中;分别相送也是常事,可是,一旦注人了爱情美酒,那情景也就使人格外陶醉了。短短六句诗,写动作,男女分明;写对话,言短意长。景中有情,诗中有画,成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绝妙惜别素描。不是诗人热爱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哪能达到这般高超的境界!( N( X6 e( }5 L
《情歌》的一些诗章,还巧妙地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
9 p, K5 p, f+ t$ \7 z( c3 |3 @; f9 C2 z; l% S' R3 g. ]; t/ J) Z
“我到喇嘛跟前,
: n3 _) q" W& f% P' R. {* P 请把心路指点。& e* n" D- e7 ~' g
无奈心儿难收,
/ d& {. b' w0 c, }' R 跑到情人那边。”& m; Q5 Z: k. ~* K
(同书第17首)
4 t; q! ~5 s% V
4 ?: w% A2 X2 i, S8 p9 q" i 这首诗把情人和喇嘛、爱情和佛法这两对尖锐矛盾着的事物相对比,而以心儿的选择做为对比的杠杆,把客观事物的美丑、主观感情的爱憎以及诗人的取舍,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相对比,形象格外鲜明,感受更加强烈,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0 d/ |, D/ f! Y 《情歌》中有的诗在构思和意境方面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 F" p* b5 k# e! I- R6 X( G& T5 b
- j4 H8 Y$ _" G' W& C' w
“天空洁白仙鹤,
1 {( N" I H C( p. N# s 请把双翅惜我,$ ~0 m( R8 f) w. {0 @! _
不到远处去飞,
0 b5 q$ x B8 N6 b5 @ 只到理塘就回!” L: J4 e4 y4 j5 q" a6 D
(同书第57首)
* W$ k( }$ k( h2 x+ v
9 ?8 w. [, u p+ u1 Z5 x A4 r3 t 这首诗显露了诗人驰神逞想,纵意凌空,超脱浪漫的气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急欲冲出牢笼获取自由的愿望,使人读之心旷神怡,一向为群众所喜传爱唱。解放后,群众还借此格律新创了一首“天空洁白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不到远处去飞,只到北京就回!”的脍炙人口的新民歌。
0 B: o& d# A- I7 |( M j, n0 }/ w4 d7 t" C
诗人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朴素无华,活泼生动,清新明快,平易通俗,多是群众语言。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知道诗歌出处的人,只把它当做一般民歌来唱。由此可见《情歌》在语言艺术和思想感情方面“群众化”的程度。特别在当时,上层文人多受“年阿”诗体的影响,崇尚典雅深奥、讲求词藻堆砌、鄙视“俗词俚语”之风盛行之际,诗人却以{词语被屏蔽}喇嘛至高的身份,坚持将群众语言写入诗篇,独树一帜,一新当时文坛耳目,更觉难能可贵。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一个有成就的诗人,他总是要向民歌学习,并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以充实自己的。从十一世纪的米拉日巴和十二世纪的贡噶坚赞的诗作看,也都无不如此。7 V: Q0 B3 r/ i4 ]: N. |
9 G3 C( O8 ^2 u5 A/ \* q 综上所述,《仓洋嘉措情歌》称得上思想内容积极健康,一扫封建文人凡有著作必有宗教内容的习气。艺术上有独到的成就,玉润珠圆,唾吐自然,富于民歌风韵,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优美诗篇,在藏族作家诗中独放异彩,成为藏族文学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的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