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8-10 07:49:50
|
只看该作者
内乡历史可追溯直西周时期,内乡的管辖范围在历史上时有变化,较为复杂。
. Y5 Z5 @. _$ ?
( H- t: I0 m1 F$ ]: @5 E3 F[编辑] 古代史西周时属郦国。, P2 a! Q X0 f- I/ ~
/ j% k0 L9 V& [* r# V, L+ d3 i/ a春秋时期属楚析邑。
+ n5 p* _% @9 a1 e
; j( y% N+ I* M$ r4 p' \6 W2 d* Z战国时期郦、析二邑被秦国吞并,属商鞅封地。秦昭襄王35年,置南阳郡,辖有郦县(囊括今内乡区域),东接宛县,南连镶县,西南依丹水县,西北与析县为邻。
4 `# }4 k) ?' k5 L) Y/ J8 G' z3 H5 H' A" Q+ z9 L* M( I _
西汉时期南阳郡辖36县,郦县为其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封左将黄同为下郦侯,东汉时期郦县属南阳郡。
/ k0 _) o" v) S! z$ j/ U6 I7 c5 @6 R8 V. E& ]
三国时期南阳郡属魏,辖郦县。西晋称南阳国,东晋恢复为南阳郡,辖郦县。: [' N+ c2 [! |& a" s) ?0 w! _! ~
& r$ i! [) ?2 V' A9 H
南北朝时郦县西北部邻东析阳县(今西峡以东,包括今内乡部分区域),西南连顺阳、南接冠军,东依湟阳,南北朝政权更迭,郦县先属宋、齐,后归北魏、西魏(西魏改析阳县为中乡县)和北周。' H; q4 E. h7 @2 h: F
5 O+ x6 |) z2 f/ S& Z9 I
隋朝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的父亲名杨忠,讳“忠”字,“中”与“忠”同音,与“内”意思相近改中乡县为内乡县,同时合并丹水县;郦县因境有菊水而更名为菊潭县,县治所位于今郦城;部分调整了博山县县域,三县同属南阳(邓州)郡。
$ R+ n: o! |% q) n1 c) ]* g
7 J7 T" I& T5 S" ?- u/ ?唐朝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废除菊潭县其南部划归新城县,北部新置默水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割新城3000户,复置菊潭县。五代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菊潭县入内乡县,时内乡县辖今内乡、西峡两县境域。
6 ~: h8 H+ A6 n6 Q6 R5 \$ t/ ^ o- Z$ Q( P( k
元朝初(公元1265年),行政中心即县治所由西峡口迁至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同时,淅川、博山两县并入内乡,内乡兼有今内乡、西峡、淅川三县境地。5 r& M6 M2 a! R6 W% S5 C8 C
( G& K9 }: [3 w g明朝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复置淅川县。淅川县脱离内乡县。' S6 o7 J$ w8 e1 \6 \9 v6 N# \. J: w
, b0 i4 N) S1 Y: x4 P+ O
清朝内乡县属河南省南阳府。: A# c( F$ B7 \1 t* ^
: l: B/ H$ b @5 X q5 M!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