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收获》杂志的编审,一位职业文字工作者,他以笔为飞刀,掷向中国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他说,“我们只能自我教育,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刘炎迅 (发自上海) 感谢有影响力的《中国新闻周刊》关注语文教育,感谢资深记者刘炎迅先生专程来上海采访我,并请我吃饭。刘炎迅先生新晋老爸,关心孩子和未来的教育。我们谈了很久,深有感触。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中国教育。下图是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给小学四年级讲课时的照片,从该校网站下载,后排坐满了教师和家长,孩子们也踊跃、聪慧、善思。
# b; O4 T* l0 n7 s5 f
廖增湖有过三次难忘的作文经历。7 b9 r A& g% [% J" j% O
第一次,女儿乔乔的班主任要求,各位家长写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我看考试》,优异者选登在校园报纸上。
9 e9 Z" x" Q9 s( M' N( h. b5 x 42岁的男人挠破头皮,将自己对考试的恐惧和绝望,写成文章,改了两遍,交给老师。之后,就没了下文。4 ~ M" a6 l. B' v: w
很久以后,女儿拿回报纸,他“拜读”了被选上的家长文章,都是对考试热情洋溢的歌颂。他这才知道,此类应景之作,是有格式的。
( F" ]2 B/ f3 V w7 [* `* T5 t 第二次,学校作文竞赛,题目是《我的无烟童年》。女儿乔乔被老师要求参加,而父亲则得到老师暗示,必要时可以帮孩子捉刀。
8 \9 M0 j+ s1 B) w; T7 s* T 廖坚持让女儿自己写,末了帮了点小忙,给200字的作文增删了一些句词。
$ p8 K. O- K6 b 后来竞赛成绩揭晓,女儿作文名落孙山。
! `4 N# C, a. F$ N, y 第三次,2007年,他应江苏《现代快报》之邀,写了一篇江苏省同题作文《怀想天空》,结果被资深语文教师判定离题。
5 K2 w8 m% U( b) h% Q 三次经历不仅难忘,也颇让他尴尬。 廖增湖还有个身份——作家。在圈子里,他笔名叶开,素来以阅读面宽阔文章不落俗套著称,几部长篇小说,口碑很好,被评论界称为“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如今是知名文学杂志《收获》的编审。" Q$ n1 U/ n. b' I
他苦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自己算是个职业文字工作者,每年不知要和多少名家大作过招,编改之间,从来都应付自如,颇受好评。但一旦应对女儿的语文课业,他似乎总显得捉襟见肘。
+ n6 k$ y" k# M4 R: _3 @& e8 I 后来,女儿学到三年级第七单元48课《智烧敌舰》时,遇到一个问题:“三国里谁最有智慧?”女儿刚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觉得答案应该是:“孔明和庞统”。叶开在一旁看了,颇开心:“孩子是真看明白了。”但次日老师批改此题时,给了女儿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8 Y: G. }; k# N4 l
这太荒诞了。叶开有些愤怒:“这么干,简直误人子弟!”0 R9 s5 G8 c X! O' _0 y
从那时起,他花更多时间留心女儿的语文课本,一看吓了一跳,很多课文品质低劣,入选名作亦遭大量篡改,“这样的课本简直是一堆垃圾。”! t- a% H+ M! |! ]& N+ n3 W
他坐不住了,决定向语文课本和惯性的教学方式开战。“牛奶的三聚氰胺伤害孩子的身体,不好的课文则败坏他们的智力和精神。”他说。# d1 \! h$ q% y" s# b+ t
2009年,他的朋友,《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请他开个专栏,叶开正憋着一肚子话,于是一口气写了12篇专栏文章,批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现状。他给专栏起名“语文之痛”,引起各方关注,而今年前不久,又出版新书,题目直截了当——《对抗语文》。 随意篡改“更光明”
4 n7 O1 c$ l* K5 X$ Q: m 42岁的叶开浓眉大眼,头发浓密,微胖,说起语文课本,他的言谈总游离在调侃和愤怒之间,笑容在眉头稍纵即逝。
2 T6 ~: C. g( f( F 他是广东廉江县人,客居沪上多年。叶开这个笔名,取自古龙小说,是个放浪不羁武功高强的侠客,用的是小李飞刀,“这种刀的力量是爱,不是恨”,“大家只知道一件事——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J' z0 G3 C5 d4 Y3 ?" k
古龙的描写似乎恰好暗合了现实中的作家叶开。/ |, K1 M1 S1 W2 e
他以笔为飞刀,掷向语文,熟悉他的朋友都说,这无非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罢了。
% _6 e+ E: _8 y, c* i 他最初在博客里写下:“语文不除,教育已死”。一时广为流传,与另一句“小学语文教材比三聚氰胺奶粉还要危害深远”一起,声名远播。
+ I' ^1 ~) `3 n+ @' P0 D4 l& c5 } 而现在,博客大标题则更进一步:“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只能自我教育,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 ^6 A) B8 ?. X- N7 ]: T% [ 叶开女儿乔乔使用的是上海本地编写的教材。1993年之后,原来人教版教材一统江湖的局面被打破,各地陆续启用多个地方版本的课本。; n3 s! s1 K3 Z! I" T9 g) A
叶开看到的这些语文教材,每本按照不同的主题门类,分成若干个单元,然后往这个道德概念先行的框框里塞文章。很多文章停留在粗糙的说教层面,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
% K* I# {9 \& X# I 叶开说,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意识形态的道德教化,不是思想改造,不是给孩子们的头脑“洗澡”,核心思想应该是认写文字和阅读经典。3 t+ Y% S7 g/ H) ~" ~# H- F
而好友晓苏则公开说:“我们觉得,现在的语文里,非语文的因素太多,太多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因素,老师又教得太保守太落后,学生不喜欢。”
) c6 ]$ v$ H, ^2 i6 S6 @4 |) P( P0 K 在道德说教单元的框架下,能套进去的名篇经典其实很少,仅有的几篇,又会被编撰者削足适履,加以低劣的改造,这样一来,课文的很多文章变得毫无营养。孩子们学到的课文,都是已经掺假的作品,原文的精髓和准确优美的文字都被抛弃和歪曲。9 `& u5 S) `. X
巴金的《鸟的天堂》被选入教材后,叶开花了两个晚上,将原文和课本中的修改版做了对比,并一一列出被改动之处。他的结论是,改得很糟糕。
) M5 v6 e4 \. _9 B7 M 比如,巴金写清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上,“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进了课本后,却被改成“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相比之下,叶开觉得,“光明”远不如“明亮”自然,有故意拔高意境之嫌。! t" K: y1 w8 o x# s
再比如,巴金写小船缓缓动了,“向河中间流去”,这里的“流去”在课本里被改成“移去”,两者意味微妙间迥异,叶开直呼,“这样随意篡改,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思维?”
2 }- {# b- v) R/ s4 H* R$ X 而后,巴金写自己乘船离开,还回头去看“留在”后面的“鸟的天堂”一般茂盛的榕树,课本中将“留在”改成“被抛在”,叶开说,这个篡改更荒唐,榕树都“被抛”了,你还“感到一点儿留恋”?
- q$ I6 _- @0 ? 类似细节还有很多,叶开说,原本巴金用得很精妙的一些词句,被改动后,成了“课本垃圾”。- {9 t6 G; F" `- x! [+ W* F8 [
12月1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这天,叶开正要去参加巴金国际研讨会,他说,还要在会上发言时重提课本篡改一事,呼吁专家们关注基础教育问题。5 N9 j3 \) J2 P3 b& o) ~( i. N9 j
“不署名”潜规则; C% A! B7 ?0 }0 i+ g E
“我的难过就是作为一个父亲的难过——看到孩子吃了不好的(东西),不仅是没有营养,而且是有毒的东西。”他说。. `" S$ _' e1 o% |# M2 ?
他将批判当下语文教育的文章,一一贴在博客中。很多人来留言,他则大多数时候像个坐堂问诊的老中医,与各色人等过招。
0 N; g; v w P3 U! V c0 K “我们的课本设定孩子都是笨蛋、无知者、很低级。”叶开说,所以才会有那些低级的、随意篡改、粗制滥造、幼稚的课文。
* |8 i: ~- C+ @* ]5 j 小学语文教材上海版四年级二册,共8个单元,40篇课文,只有第一单元第一篇的《燕子》署名作者郑振铎的名字,其余都没有作者。课文不署名,已经违反了《著作权法》第23条的相关规定,即“指明作者姓名”,“支付报酬”。2 c! ]/ Y v9 A. e( Q& T: \
“不署名”就像一把尚方宝剑,被那些教材编撰者拿在手里,随意篡改别人的文章,其中一些被改的面目全非,甚至只是取了原作一个写作主题,其实也可以说是变相剽窃。但如此之举,俨然行业潜规则,没人出来说破。
% Z! v$ g' s/ J0 Z1 S) Q, x. {: r 叶开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五年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学期用书有个“诚信”单元,4篇文章,无一作者姓名,如此做法,何来“诚信”?9 h/ L. j1 |, f8 C c" k+ ^' }
那些无名之文中,有一篇题为《我们家的男子汉》,叶开起初看着眼熟,后来上网一搜,才知道,作者原来正是同在上海的著名作家王安忆。与原文相比,课本版删去近半篇幅,使得文章内在的叙事逻辑变得单薄,让人看完后不知所云,为何一个小男孩会被作者视为男子汉,只因为很多能佐证的细节都被删除。
3 J: v$ ^4 u4 T0 {8 _' C# ~" x4 K; c “这种被改成残疾的文章,再让孩子们去读,有百害无一利。”叶开说。我这里有个比喻我女儿记得很深,她说她觉得非常好,就说好像一个穿戴得非常整齐的漂亮女侍者给你送来了一盘鱼刺,说先生您的菜上来了,而且还命令你必须吃掉。肉都没了,就剩下鱼刺了。6 { e( p! Q1 j n" s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