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河健康报撰文丨记者 宋昆仑 实习生 刘广辉 图 王晓伟
十大基层好医生——王涛。
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大河健康报社承办、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协办的“健康中原·河南(第二届)基层好医生”评选活动完美落下帷幕。在活动举办期间,大河健康报记者实地走访,用脚丈量这些基层医生走过的路,走到群众中去,走到他们身边,聆听他们的感人故事。即日起,大河健康报开辟“基层好医生”专栏,让人们更真切地感知他们内心的那份执着、坚守和大爱。
5 \" K. h$ v: ~; R$ M4 S- v
! y, C' B" r5 H, s
& m. {% S* ]8 \% ^
}( O4 q* p- y2 l6 z
# X9 J, `+ P* d3 K! q右一
只要我在这里一天,我就不会让它关门
2 {- X( [6 w) X
![]()
5 n5 y# x/ o; A" y" A% @! g* X
! q( |3 i- ~+ h9 c+ A一纸调令,他被派到濒临倒闭的卫生院,行医之路越走越远。条件再差,他坚持开门行医,只为履行对村民们的承诺。让患者重拾信心,让员工凝心聚力,他,就是基层好医生王涛。
% c# U' Y9 S/ d9 i2018年12月18日,记者驱车400多公里来到了南阳市内乡县板场乡卫生院,见到院长王涛,听他讲述了他自2013年4月被调往偏远山区,带领卫生院做到了三个“从无到有”的故事。
![]()
. [% P1 O! n" _& z8 d" r; Y- I' o7 @% U$ c# C' X
$ U# J: L) {- U+ v- R D; k医院硬件设施“从无到有”
- p% G' C+ ?( y1 W/ F. r' R8 O“当年板场乡卫生院条件之差超出我的想象。到处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王涛拿着泛黄的旧照片对记者说。
王涛来到这里,并没有轻言放弃,每天早上六点钟,准时把卫生院大门打开,他说只要他在卫生院一天,就不会让它关门。
王涛带领仅有的几名职工,苦干四个月,卫生院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是和当地政府沟通,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争取到了资金,改善了医院的面貌。“兄弟单位捐献了被子、办公桌椅、救护车、监控设备、电脑,我去了以后还盖了44间房子。”王涛说。
苦干六年,王涛给卫生院做了一台“大手术”。截至目前,板场乡卫生院固定资产从18万元增至347万元,住院人数从0人/年增加到900人/年,营业收入从8万元/年增加到350万元/年,还清了卫生院130多万元的债务。
患者信心“从无到有”
6 n: t( y) f6 Q, E1 ]( g由于之前卫生院经营不善形成的坏印象,连住在医院门口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来看病。
王涛来到卫生院后,带领团队无数次为病人免费治疗和代付费治疗,连年为辖区五保护和孤寡老人送医送药,为五保户和低保对象义务体检。
板场乡长兴村村民查存华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王涛每月至少四次为他做健康检查,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并帮助他一家申请贫困户补助。今年年初,查存华去世以后,其家人还到卫生院感谢王涛这么多年来的照顾。
如今,全乡村民对卫生院有了信心,看病都到这里。不仅如此,临乡有的村民经过介绍,还转乘几辆公交到这儿来看病。
医院员工信心“从无到有”
1 z' r8 }- ~" s0 m* ^. _: H+ n1 H! n“我刚到卫生院时,这里只有两三名职工,仅有一名老村医坚持坐诊,整个医院年收入仅有八万元,职工工资都发不下来,职工的养老金拖了15年未交。分配到这儿的和现有的医生都千方百计想走。”王涛回忆说。
王涛来到医院后多方协调、筹措资金,足额缴纳了拖欠职工的养老保险119800元,温暖、稳定了人心。
基层卫生院最难的还是留住人才。当初为了解决卫生院的人才问题,王涛曾经急得号啕大哭。来到医院后,他多次驱车几十公里到县卫生主管部门向领导反映。经过不懈努力,王涛为卫生院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骨干,也为本乡留下了一批靠得住的基层好医生。
现在,已经是副主任医师的王涛,从没有忘记自己从医的初衷。条件再差,他依然不忘学习,汲取医学知识。
1 U: l* z1 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