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9 10:42:32
|
只看该作者
记者手记
! n6 T' k8 O# B+ r, M) _9 `! u8 h/ F1 }/ H3 l
多面林劲峰
4 L g" O) B6 v( N. ~
+ u% M- i3 I) q$ x/ w& I林劲峰是个矛盾体。8 p- m, A5 p/ n) Q% z
9 G" ~% h. L4 {6 C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几乎都认定这个功成名就的潮州人很谦虚,没什么架子,待人彬彬有礼,说话不疾不徐,风格有别于常见的职业投资者。0 I7 R' T& g! d7 B5 y+ s; K; k
5 Y: Y9 X3 f1 t( ]# d& T
但是,一旦当他开口和你谈投资,很快,你就能闻到这个70后投资者骨子里散发出的自信甚至自负的气息。( V B+ Y5 S/ _$ h Y
+ w) l2 B0 p5 }. _" S
林劲峰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没在这个行当泡过10到15年,很难做好投资。——听听这语气,全然忘了当年他19岁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就瞒着家里拿大学学费开始炒股了。他说,我跟圈子里的人不怎么来往,搞投资一定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那语气的背后其实是很多同行他都不认可。4 y' }- _7 G1 n; @, q
# O& H! [7 l; M/ n他一再强调,我做投资就是独裁,不轻易出手,但一旦决定,谁也别想改变。他没有吹牛,当初买长江电力[6.50 0.93% 股吧 研报]的时候,涨势喜人,合伙人和朋友接连劝他及时出手,他不以为然,不到合理价位坚决不动。到后来,干脆把手机一关,谁也不理,跑到图书馆看书去了。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后来在接近最高点的出手再次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7 s+ D2 ]) M' X7 K9 h, }
: V$ S# k& Y5 q1 Z7 R1 P& k5 r
林劲峰的定力是无庸置疑的,甚至超出了这个年龄该有的范畴。2003年,林劲峰重仓买了贵州茅台,这一拿,就是近10年。当年投的1200万,现在变成七八个亿,成为投资神话,从此一战成名。考虑到买茅台的时候他才30出头,能够10年磨一剑,确实不易,这得抵挡多少诱惑?
* M% u d5 ]( X% H, b% m7 I7 Y0 W7 S! n" R; |
更不易的是,这两年,他没在二级市场买过哪怕一只股票。为什么没买?因为他还没看到可以买的安全价位的股票。坚持不卖需要定力,坚持不买更需要定力。这个过程拒绝的诱惑,其实更多。" K9 d; u& V M* V9 K( v' F" C
~/ J W" _$ H2 i, H
作为投资者,林劲峰天生的谨慎性格让他占尽便宜。他最爱打的比喻是,如果有一座桥,可以过10吨重的车,但是,我一定只让不超过3吨重的车过去。桥就像股票的价值,车就像股票的价格。可见他对安全的要求到了何其严苛的地步。9 R( K& D4 N5 j% c {$ ^
% W7 p) {! d& T7 h ]0 X
他说,判断这个桥可以载重10吨和这个车只有3吨很重要。怎么判断呢?没别的办法,就是没日没夜地看报表,看报道,看一切可以看的相关资料。一句话,研究、研究、再研究。怎么研究?把所有的上市公司报表全看一遍。. K# a& H/ E; t7 \5 n
: {) X1 g+ ]/ E5 {* d
“哎呀,不行啊,我现在还欠着好几百份报表没看啊。”林劲峰冒出来的话让你觉得和他多聊10分钟简直是在犯罪。“我一年365天,360天都是在看报表,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研究报表。”而他的助手说,帮林总出差带的箱子里面,没几件衣服,一箱全是资料。顺便说明,他有两个助手,轮着上班,因为一个人扛不住,工作量太大。
2 U2 f" ~, m4 ?2 [# G& n) F) ?5 _% X0 D; X" T
以前挑股票,光看资料是不够的,还得去调研。比方买茅台股票,为了看看茅台卖得到底怎么样,林劲峰就到深圳的商场站了一个月,天天看谁来买茅台,和人瞎聊,聊到后来人家都以为他是卖酒的。调研了还不放心,为了参加茅台的股东大会,他从深圳飞到贵州,再坐汽车颠簸七八个小时跑到茅台镇。结果一到现场,发现来的只有他一个股东。最后,季克良、袁仁国等一干茅台高管对着他一个人做说明,这也让他从此和茅台结下不解之缘。现在去企业调研的时间少了,林劲峰不免觉得遗憾。8 F9 \6 g2 |" r* H, v# t
3 l8 E2 T: z: w9 Z+ s
如果你据此认为他谨慎有余魄力不足,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和谨慎一样,冒险是林劲峰骨子里的基因。投资朗诗地产的时候,他和朗诗的老总只聊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把钱打过去了,从此成为第二大股东。那时候,朗诗一年还亏损3000万。现在当然是帮他赚大钱了。投资双轮酒业的时候,情况更甚,还没见过老总,他就把2000万保证金打到对方帐号上了。! A1 z( C: }- M3 g2 h# `
h' r# |: c# H1 t) @为什么敢这样?因为有底。林劲峰说,投资地产之前,我们观察了17年,只不过做出决定的时间很短。像鳄鱼一样等待,像豹子一样出击,这是林劲峰偏爱的风格。
7 y1 a- t7 y1 [1 O4 O
- ~ A3 I5 t# y# T" [8 C这些矛盾的特征似乎那样合理地在他身上并存。' B5 _( L( I' ~
2 H6 Q/ e! f' L8 W4 P当然,现在还远不到给林劲峰下结论的时候,只是他的故事或许可以证明:很多时候,一些聪明人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为他在更笨地坚持;更多的聪明人,却折在自作聪明的半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