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U0 ?# e- }/ l
板场乡党委书记李振豪(右一)、乡长孙鹏远(左一)陪同政协主席曹春晓(左二)、政协副主席王龙本(右二)在开发区
! @1 @4 B i) P6 ]' r9 c
从服务农民香菇种植到创新集镇开发模式,谋重点、谋大事、谋长远中凸现着可持续发展
食用菌是板场乡农民增收的传统支柱产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逐步由段木种植发展到袋料种植,最高时每年种植600万袋。但怎样才能既保证菇农的收益,又能保证绿色不受损失?2010年,板场乡党委、政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乡党委、乡政府引导,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取菇农自愿入社的办法,全方位为菇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抓好原材料供应。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由专业合作社成员房产抵押、亲朋挪借、经销商赊欠等形式到福建、湖北等原材料市场组织原材料,利用网点优势,统一组织人员,统一组织车辆,统一送货下乡,及早地把原材料送到山区农户家中。
搞好技术服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一是高薪聘请专家入户指导。先后到湖北、沁阳等地请专家和技术员共12人到板场,深入农户一对一手把手实地指导。二是利用培训基地3亩地成立了菌种实验站,食用菌实种培训中心,先后组织农民培训30余次,培训人员达530人,有效地提高了农户技术水平。三是采取网络培训,宣传科学技术,让农户足不出户在家打开电脑就能学习新技术,还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形式,宣传猴头、红香菌、玉皇菇等人工栽培食用菌生产技术,带动生产技术推广,带动新产品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产品购销才能保障农户收入。专业合作社组织客商新开辟了道川农贸市场,采取门店交易及上门收购等形式,公开、公平、公正购销,同时利用深加工开发山珍精包装销售,利用供销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网络和在外设立销售窗口等形式,努力为入社社员扩大食用菌销售。止目前,已累计购销各类食用菌产品达2100万元。
板场集镇5年前只有四五百米。“十一五”期间,乡里创新集镇开发经营模式,将深山生态移民、治河改地与集镇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引进南阳明升置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在板场集镇两侧建设容纳300户居民的街西安居小区。采取客商垫资、干部引导、政府补助、集中建设的形式,完成了鱼道河南岸新街后期配套工程、河北岸护堤及滨河花园的建设和集镇环境整治工作。在河两岸统一架设路灯、种植花草树木、硬化美化滨河大道,建起了滨河游园,提高了集镇品位。
目前,板场集镇已形成了两纵三横多条街道,每条街道长度都在500米以上,入驻户数比5年前增加了100余户。
政府服务农民香菇种植既增加了农户收入,又避免了乱砍乱伐,保护了生态;创新集镇开发经营模式,让板场集镇变大变美了,搭建起了板场开放发展的平台。记者由此看到了该乡党委、政府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透视出了该乡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抗洪救灾,丈量出了板场党委、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执政能力
2010年7月23日夜至24日凌晨,该乡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道路、通讯、电力、用水全部中断,多处房屋倒塌,农民生命、财产危在旦夕。
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重如泰山。灾情发生后,党委、政府科学组织,沉着应对,启动预案,迅速反应,组织抗洪抢险突击队近500余人冒雨抢险,连续奋战两天两夜,装沙石6万多袋2000余方加固土门防洪大堤,确保渔道河下游300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成立5个分指挥部,有力、有序、有效组织群众抢险自救,转移群众5900余人,临时安置2600余人。筹措资金50余万元,在较短时间内打通5条主要通道,铺设自来水管线,抢通电力通讯,加固险房倒房,确保灾民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治。
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党委政府按照全县长提出的“重建标准要超过灾前水平”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倒房重建、自来水恢复、路桥建设及产业发展四项民生工程,按照两条腿走路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协调有关部门跑省进京立项目,求扶持,破解重建资金难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广泛发动群众,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抓重建,目前已恢复饮水管道20余万米,解决了近6000人的饮水困难;筹资1700余万元,285户倒房建设全部封顶,大部分已入住;筹资600余万元,完成54座桥涵,15.2公里村组道路,3000余米挡墙的修复建设任务;抓住香菇市场形势较好的市场机遇组织开展生产自救,袋料香菇生产规模突破500万袋,预计人均增收3500元。
“十二五”,板场将阔步奔向“石材名乡、工业强乡、生态大乡”
瞻望“十二五”,该乡书记李振豪、乡长孙鹏远充满了坚定和自信,他们说:尽管今年的洪涝灾害严重损伤了板场,但板场人有自癒的能力,我们将坚持建设石材名乡、工业强乡、生态大乡的目标不动摇,致力把项目做为最大的政治,给力招商引资,给力工业,给力创新,让农民增收,让财政增强,让板场的山更青,水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