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 w( G0 _+ O4 {
李文祥同志是濮阳市范县人,1925年5月出生,1947年参军入伍,1949年2月加入中国{词语被屏蔽},历任解放军第28军83师247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战役,荣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一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6年,他转业安排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1962年,他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家乡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 ^0 _5 s3 g W8 c% n* ~. R) u5 T
3月31日上午,在省人民会堂举行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范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周玉陶、范县白衣阁乡副乡长杜晓玲、范县民政局干部刘朝庆、李文祥同志的女儿李金英、濮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锋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李文祥同志的先进事迹。现将有关内容摘发如下,以飨读者。②8 + |& E4 b x+ T3 n! [: J0 o2 b
永不生锈的军功章
3 Q) l# o: c+ E8 G □周玉陶 : P4 _' |# O& m' M6 \# g* G
这些天来,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而最让我震撼的,是省委卢展工书记看望老英雄时亲手打开的那个已经发黄的小布包,里面一枚枚军功章,见证了老英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辉煌。
, h. T, s# n6 L 1948年9月20日凌晨1时,是济南战役发起总攻的时刻。济南城西的永镇门是李文祥所在83师247团2营6连的主攻方向。伤亡很大,连长迅速收拢人员,决定组织“敢死队”进行强攻。“{词语被屏蔽}员站出来!”连长话音刚落,齐刷刷地站出六七名战士。“李文祥,你不是党员,不能参加!”李文祥一听急了:“连长,别看俺不是党员,打仗俺可从没含糊过!”连长批准他加入了“敢死队”。李文祥迅速推起装有炸药的独轮车,城门被炸开了,我军7个主力纵队冲进城内,攻下了济南。这次战斗,李文祥荣立二等战功。
0 e+ ]" y: I0 s2 m" W- X( G 在李文祥的记忆里,永远无法抹去的一幕,是淮海战役中的鲁楼阻击战。经过3个多小时生死阻击,阵地上只剩下指导员蔡同田、李文祥和已经被子弹击中胸部的范县同乡马士华。“同志们,后面的战斗将会更加残酷,我们要随时做好牺牲准备。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指导员蔡同田说。“指导员,再过两天,就是俺17岁生日了,俺恐怕是过不了……这个生日了……”马士华断断续续地说着,便身子一歪,倒在了战壕里。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倒在自己身边,李文祥失声痛哭:“士华,俺的好兄弟,等革命胜利了,俺一定好好给你过一回生日!”这次战斗,李文祥消灭了30多个敌人。1949年2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在长江边上,指导员与李文祥的一番对话,使他毅然下定决心,要求加入中国{词语被屏蔽}!1949年6月15日晚上,在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役中,李文祥带领全班担负炸碉堡任务。李文祥扛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一跃而起,拉着了导火索,敌人的碉堡顷刻间轰然倒塌。这次战斗,上级为他记一等战功。
& ]( j6 { \; s# N( j7 t* b" B( F 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李文祥无比珍视地将一枚枚军功章悄悄收藏起来,包进了小布包,这一包,就是半个世纪!
2 E$ r/ Y. f; |9 E# C% k" A 今年2月24日,李文祥长期战斗过的老部队领导专程赴范县看望慰问已经87岁高龄的老英雄。部队的同志将83师《师史》递给李文祥,翻开英模名录说:“李老,这里边还有您的名字呢!”看到当年牺牲的战友名字时,老人又一次泪如雨下:“战友们,你们要是还活着,该多好啊!”②13 r+ D) \; w# T& I" Z+ Z
黄河岸边写忠诚
V9 ?' v, K& y- m7 F □杜晓玲 , m8 f% ]* Z; v: F" w# x
1956年,时任副连长的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在福建,李文祥与美丽善良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小两口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
- [; F# }+ D- d8 X/ b5 z4 F" M 1962年,党和国家发出了党员干部回乡支农的号召。单位召开动员会后,李文祥第一个报了名,咬破手指,按下了鲜红的指印。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他50年的另一番人生境遇;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一个{词语被屏蔽}人的赤子情怀!当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从此,在福建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的花名册里,少了一名干部,而在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多了一个农民。当时的北街村,到处都是盐碱地。这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汉子横下一条心,他说:“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也增长到400多斤。 9 o0 T! L, m* f- b |
稻改成功后,大家联名推荐他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婉言谢绝:“我年龄大,文化低,还是让年轻人干吧,我做好配合就行啦。”就这样,他由村支书到副支书,由民兵连长再到生产队长,最后成为社员,“官”越做越小。
. K0 }2 |1 A0 s6 b( [( u1 |- ` 在李文祥的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提他的妻子陈宝珍。这位当年美丽清纯的闽南姑娘,如今已经年近八旬,50年过去了,陈宝珍老人早已和这里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街村村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因为拿不起路费,这么多年,她只回过一次福建老家,还是卖了一头猪换来的路费。
3 u8 i+ E; ?8 _' i( \, b 李文祥,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特等功臣,这位半个世纪以来默默无闻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词语被屏蔽}员,很普通,普通得在他走过时,你都记不住他的背影;但却很伟大,伟大得在他面前时,需要仰视才能领悟他的境界!②8
4 b. Q7 N$ O& P 英雄隐功50年 2 A' e) m5 w/ {. U
□刘朝庆 5 b% z6 T, U: w! |: \7 X# Y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牵挂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和待遇问题,先后于1979年和2001年两次对优抚对象进行全国性普查。几十年来,为了掌握准确情况,县民政局对优抚对象曾进行过12次核查。在这些普查、核查中,李文祥的辉煌历史始终没有任何记载。1993年,范县对全县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进行排查,寻访人员到李文祥家里了解情况,李文祥拿出的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党费证。2009年,范县民政局开展了“红色记忆•追忆英烈”活动,广泛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英模资料,李文祥老人在他填报的表格中,对参加的各种战役和家里的困难,一个字也没填。 5 s* F' `7 X' ?8 z
十几年来,民政部门对前来反映生活困难的每一名优抚对象,都进行了登记。可是,在我们的登记册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李文祥的名字。 $ L+ }/ z3 g: Q# w3 v2 T: ~1 d
几十年来,他把一枚枚军功章悄悄地藏在了小布包里,把信念深深扎进家乡的土壤,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本该享受的各种待遇。
5 k8 Y+ v: r+ l$ N1 r B' B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来到范县,专门为李文祥落实待遇。“李文祥同志,组织已经决定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请你回福建工作,不用在农村受苦了!”听到这个消息,李文祥十分激动:“没想到,这么多年了,组织还惦记着我呢。”随后他平静地说:“我在农村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再说,我是队长,村里的群众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啦?!” - Y" U# p( p" x0 B' I
1984年,福建的同志再次专程来到范县,为李文祥发放了生活补助费,以后每季度给他寄一次。不久县民政局也根据相关政策,给他办理了原工资40%的补助。他知道后,马上拿出福建方面给他寄来的生活补助费凭证,找到民政部门说:“福建给我发着钱呢,咱不能昧着良心拿两份,让国家吃亏啊。”②13
+ ?6 t% z' J" T, z 我的父亲
' R7 c. r! g) e5 u □李金英
! G7 B6 j( S* N- D 我叫李金英,今年34岁,是李文祥的女儿,也是他唯一的孩子。如果不是卢书记下乡时偶然走进我们家,至今,我还不知道父亲有那么多故事。
9 `, }$ ~' @1 F- T" X0 ? 突然间,父亲出名了。作为他的女儿,今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讲我的父亲,说实在的,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生我那年,父亲已经53岁。晚来得子,按理,我本应该很娇惯,可是,因为当时家里困难,父亲又经常忙得不着家,所以在我记忆里,他从来没给过我过多的疼爱。
4 x+ H% p8 m; R- j1 c6 Z 我初中毕业时,父亲已经70岁了,因为穷,家里又没有壮劳力,地里所有的活,全靠俺爹和俺娘去干。每到播种时,父亲弓着腰,一步步艰难地拉着犁,肩膀都被绳子勒破了;母亲在后面吃力地扶着耧,因为力气小扶不稳,一次次被带倒在地。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决定不再上学了。其实,我心里特别想上学。
6 ], f$ R4 ?* G& x: O& b 我现在记得还很清楚:那天放学回家后,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父亲问清原因一句话没说,不停地抽烟。那天夜里,我一夜没睡,俺爹也一夜没睡,他不停地在院子里抽烟,还好几次来到我的床前,走来,走去……
|9 u; n. N- b+ N4 S 不上学后,我想出去打工,因为年纪小,很多地方不用我,只好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俺家邻居看我下地干活实在吃力,就帮忙给我找了个卖咸菜的活儿。每天,我都要步行几十里路卖咸菜,脸,被晒得通红通红;手,被盐水泡得裂了一道道口子。这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他从来没说过啥,只是,每天天一亮就把我送到大门外,天黑后再站到村口等我回来。
8 ^0 T" @/ C- ?7 r4 I' g0 Z 过年时,人家的大人换了新钱是发给孩子们的,可我父亲换来的新钱,除了只给我一块钱,其余的是用来交党费的。在我印象里,父亲一年到头就两件衣服:冬天一件黑棉大衣,夏天一件短袖布衫。 3 m, u6 s+ J% X7 R1 t% l
今年春节前,卢书记邀请父亲到省城参加团拜会,俺爹高兴坏了。回来后对我说:“闺女,饭菜那么多,真好吃,屋子里也比咱家暖和多了,要是带上你多好。”说着高声喊来我的两个孩子,拿出两个水果给了他们,我第一次见这样的水果,不知道是啥。父亲说这是樱桃,咱这里没有。在省里招待会上,他觉得稀罕拿了两个攥在手里,不舍得吃给我们带了回来……晚上,他对俺娘说:“我都这把年纪了,已经不中用了,党和政府还记着我,给咱家办了那么多事,真过意不去。”②8 6 x5 x' C) U }( y* ]) L. i
时代呼唤李文祥 1 _( S$ r m/ y) {+ `" P, F
□张锋 v5 z2 c% `& ], F" u" N
作为一名记者,我非常幸运地亲历了李文祥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农村老人,一夜之间成为万众景仰的英雄的经过。我不解地问他:“您老放着城市舒适的生活不过,自愿回农村吃苦受累,值吗?”老人神情坦然地告诉我:“想想死去的战友,我都活到87岁了,还有啥不知足的?再说,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打心眼里高兴。”老人的回答,让我在瞬间理解了,在回到农村的50年里,他为什么会将那一枚枚军功章悄悄收起,永远地包在了那个小布包里。
C9 ^, d6 A6 g# Y( x) B! j 小布包,包住的是老人革命战争年代立下的功勋和荣耀,却包不住他淡泊名利、永葆本色的优秀品质! ' c+ M# r/ s; E
今年2月初,有关部门专门安排李文祥老人到濮阳市人民医院做了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并让他在职工食堂免费就餐。当他听说一份套餐要15块钱,便对女儿李金英说:“我们不能这样吃人家的,这都是公家的。”看到不小心从碗里掉到桌上的米粒,老人用颤抖的手,一粒、一粒地捡起来,放到了嘴里。老人这个举动,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回到病房,李文祥紧紧拉住前来看望他的一位市领导的手,后悔地说:“不该啊,那天见到卢书记,我真不该把那包东西拿出来,不该惊动领导,给大家添麻烦了。” ) H/ l. _* @, R: x& S0 q) J
鲁迅先生曾经形容那些脚踏实地推动民族进步的人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有像李文祥这样居功不傲、安贫乐道、默默无闻的人,都是民族的英雄,都是时代的先锋。他们身上闪耀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光辉,正是中原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更是{词语被屏蔽}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
8 {! [5 k( @! 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