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反抗”与吴承恩的“无奈” ——《西游记》读后感 张延华(戒定慧)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最为普及的小说,翻拍为电视剧后,也是孩童们暑假和寒假最喜欢看的电视剧。记得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写的关于孙悟空与吴承恩的故事。工作后,利用闲暇时间又重温了一遍,感触颇深。 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孙悟空的角色。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斗争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战斗精神、有福同享有难当先的责任感、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忘开个玩笑的乐观精神,是最突出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悟空形象的性格是矛盾的。在大闹天宫前,充满了革命性、进取性,具有反抗精神;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镇压以后,性情大变,变后退了,也变得世俗了,可以说成为了封建专制王权下的打手,对占山头的妖精进行猛烈打压,所谓正修成正果,就是变成了与统治者的志同道合。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作者吴承恩的情况。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大约生活于明弘治十三年至万历十年(公元1500年至1582年)。他生活于一个由文职小官而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其曾祖父当过“余姚训导”,祖父做过“仁和教谕”,父子皆为学官,终生未大显达。吴承恩的父亲是个极好读书却不善经营的“卖彩缕文毂”的店铺小老板,由于常遭官府如狼似虎胥吏的敲诈,故对{词语被屏蔽}现实颇多不满,这无疑对其儿子吴承恩后来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吴的父亲老实厚道,平时受尽欺压,作为书生气的他只有在喝点酒后,拍拍桌子,说点自己的胸臆,才是最舒心的时候。吴承恩应该也喜欢喝酒,和他父亲一样。因此,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对这个{词语被屏蔽}的不满只能寄托在神话的世界去让孙悟空“反抗”大闹一下天宫,而且也只是闹一下。 通过作者和主人公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吴承恩可以说是把希望寄托于大英雄孙悟空身上:他打死要吃小孩心肝的妖道(国王要吃,妖道帮忙)、降服凶刹吃人的恶魔、大闹昏庸无道的玉帝,其实小说中所发生的事情,都是作者心中的真实想法,想要去改变人生,但是最终逃离不出封建{词语被屏蔽}的范畴,因此就出现了吴承恩的“无奈”,他的无奈导致的最终后果就是孙悟空的“反抗”被镇压。 民谚说:孙悟空本事再大,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如来佛的手掌心是什么?其实就是明朝的封建制度。紧箍咒是什么?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这样看来,孙悟空的“反抗”和吴承恩“无奈”,就是吴承恩现实生活的写照,也就是说孙悟空的性格矛盾也就是吴承恩的性格,是矛盾的性格发展为“无奈”、甚至“悲剧”的性格。一个旧的秩序的打破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一个新的秩序的建立是困难的,人们往往对一个旧的秩序存在着惯性的留恋和依靠,在一定的时期内往往还排斥新的,但是最终却回归旧的。 【内乡社区网原创作品】 ?2 @4 v- j" q {* S; y9 E
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追究法律责任
9 K- U4 I, H# {% @2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