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 J7 N9 l% `' G3 S村前的“土谷山” 张延华 熟读唐诗的人,也许会读过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覆釜山,并作诗一首,题为《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敝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钱起,与王维关系很好,王维晚年某些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对他有一定影响,在王维登覆釜山后,他也曾游历覆釜山,并写有《仲春晚寻覆釜山》的诗文。内容是蝴蝶弄和风,飞花不知晚。王孙舞芳草,步步忘路远。况我爱青山,涉趣皆游践。萦回必中路,阴晦阳复显。右岸生新泉,霞峰映雪献。交枝花色异,带石云根浅。碧洞去忘归,紫枝行可攀。方耻稽叔夜,林卧方沉洄。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钱起登此山时所做。 两位诗人所说的“覆釜山”,也就是我们村前的“土谷山”,又名“覆釜山”,海拔352米的山。土谷山位于如今的内乡县城东南方向四十五里处,是座东南----西北走向的山脉,长约五公里多,它的南面、西面和邓州比邻,东面与镇平接壤,北面属内乡管辖。 在土谷山(覆釜山)顶有一块石碑,1997年所立,碑身分三面,分别写着邓州、镇平、内乡,此碑是三县交叉点,站在碑旁,有种“一脚踏三县”的感觉。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土釜山在(内乡)县东南二十里,与孤峰山相对,其形上锐下广,如覆釜之状。县志俗呼吐雾山,南属邓州,北属内乡。”覆釜山俗称“吐雾山”,云雾是覆釜山经常的伴侣,有时闲庭漫步,仿佛白云就在身边飞舞。覆釜的云雾瞬息万变,一会儿把山峰遮住,一会儿云散雾消仅留一缕青烟,横贯山腰,只露峰尖。人们冒雾行走山上,似置身云端。 听老辈讲土谷山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二郎担山撵太阳。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没有白天和黑夜,晒得庄稼着火,老百姓苦死了。玉皇大帝不忍心子民们受苦受折磨,就派自己的亲外甥——二郎神来镇压:命令他消灭掉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亮白天,以区分昼夜,滋生万物。英武的二郎神很快就射落了正在做恶的七个太阳,有两个狡猾的太阳神见大难临头,就躲在了目前的先主山和土谷山,妄想蒙混过关,逃过一死。但是没有逃过二郎神的法眼,他以方天神戢为担,运动神力,挑起两坐大山,把两个作恶多端的太阳神压在山下,就形成了目前的两座山,一座叫土谷山,一座叫先主山,而他把脚上的泥用力一蹬,踢在了两山的西边,形成了一座小土山。人们为记念二郎神的功德,就把这座小土山,叫作踢脚山。 山下和山上都有被人们遗忘的古迹,不过已成为传说。 山下——青龙镇。相传在土谷山北面一个大潭之中,由此得名--青龙潭。汉时的一位皇亲在天池村北面这块宝地,用青砖、青瓦筑建起了一座小城--青龙镇,生意日益兴隆,名扬天下,威振四海。这里是汉口至长安(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到西安)的必经之路,那时人烟稀少,道路崎岖蜿蜒,交通工具十分落后,人们几乎都是肩挑臂扛,只有是长途运输才能靠马托骡背,因此,青龙镇成了来往客商歇息食宿和给牲口补给草料的驿站。人们从这里将南方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到长安,将北方的土特产及物资输送到南方。不仅如此,青龙镇的出名,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方圆百里的土布汇集在这里交易,老北山(我们那村民对位于内乡境内伏牛山的俗称)的药农们将采挖的中草药不时地送到这里集中销售,全国各地的药商都到这里进行采购,更出奇的是青龙镇东面一百五十米处有个青龙庙,庙前的二亩地种植的半夏,不经泡制即可入药,是朝中专用御药。这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均有记载。不知到了哪个朝代,突然冒出个马来僧,奉帝王之命,到处斩杀那七十二条龙,最后到了土谷山下发现了山下潭中的青龙,一刀劈下,血溅凌空,一股青烟直冲九霄。这里从此水源消失、变枯,这里成为如今的----黑赤峡。从此以后,青龙镇的生意日趋衰败。 现在没有了青龙庙,但是在村南头有一座“关爷庙”,里面供奉的忠义勇武的“老关爷”关羽。我记得小时候,每逢天气大汉的时候,村内的群众就开始到关爷庙进行祈雨,抬着关公的雕像在村子里祈福,然后开始“淘井”。很神奇的是祈雨后的两天内必定会下雨。 山上的刘秀“饮马池”。据说是刘秀起兵讨伐王莽时,路过土谷山,这时候的刘秀可以说是被刘秀追着打,日夜奔波转移,人困马乏之时,后有发现在土谷山半山腰处发现有一凹处,池水清澈见底,鱼翔来回。刘备的军队再次稍作休整,利用池水和山林中的野果不急军队,于是就在此池中饮马。当王莽的军队追到的时候,刘秀的坐骑从这里一飞冲天,从此逃离了王莽的追杀。此后又隔很长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叫此池---饮马池。 其实,在土谷山的下边还有一座洞,名曰“胡子洞”,这可能和以前的匪患有关,因为有的地方就是称土匪为“胡子”。传说,洞内有石桌、石椅,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什么也没有了。 “天池村”的来历,不知又隔多少个世纪,这里又迁至居住的人们,慢慢的村庄面积逐渐扩大,最后大家都说我们的土谷山上有光武帝刘秀的饮马池,也就是天子之池,我们以池而居,那就叫做天池吧,然后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也就有了现在的天池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追究法律责任/ C& c: _$ H r4 q' z-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