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公司:鼎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9 Z7 E. a9 ], a6 j! N
4 e% e. s4 q/ U8 I4 X+ e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1 \9 [0 l4 f# t
本报特约记者 徐海林 付建军 内乡县余关乡黄楝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国对采访的记者说:“没有牧原公司,就没有我们的牧原兴盛新型农村社区。这个社区的建设,真真切切拉近了我们偏远农村与城镇的距离。”
7 Q) r3 N/ _. V a( s N6 ?; \ 看着眼前即将竣工的社区一期工程,听着王建国的介绍,记者忍不住去追寻社区建设背后的故事。
* ?6 d* m. x7 }' q, M* L “牧原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余关农民的支持”. F: X& U# ~+ _$ N2 l9 K
“只为自己肥,那是猪的理想。用责任和奉献构筑心灵高地,实现共同富裕,方显人类高尚。”. A. Y( i( y+ Q& m
这就是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的格言。这格言,彰显着人格魅力和企业家风范。正是缘于他崇高的精神追求,当牧原公司17分场准备落户余关乡黄楝树村时,当地的群众奔走相告:牧原公司来了,黄楝树的落后状况要改变了。
6 o7 g1 ?- g& D o9 l" B, e0 v 黄楝树的群众没有失望,在牧原公司打下桩基时,秦英林就开始思考整个黄楝树的未来,他要带着这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走上小康的坦途。
; J* P0 r4 C8 U. G, _ 自己曾是农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秦英林把本地农民当做招募员工的优先条件,17分场刚建成那时候,养殖规模并不大,但场内农民工的工资就达到了每月2000元的标准,秦英林说:“牧原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余关农民的支持,只要不赔钱就行,公司获得的利润理应让更多农民分享。”
7 w. c5 Z3 [1 c1 J “能建多高的标准,就建多高的标准”* W4 |# E* Q1 U/ G! Y- r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2012年市县乡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秦英林请缨参与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他要用自己的智慧,让“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理想化为现实。
2 f" M% o: h4 E 乡里没有太多的启动资金,曾经有过找寻开发商的想法。秦英林说: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开发商”,新型社区建设就由牧原公司先赞助100万元吧,让当地农民享有最大的利益和实惠。
0 n4 `2 z3 V& z1 l9 N7 R 他对主抓社区建设的余关乡纪委书记罗雄说:牧原17分场建设在余关乡的土地上,就得和余关乡父老同呼吸共命运,牧原离不开余关乡,钱不够,牧原公司来想办法,但是社区的标准绝对不能放低,能建多高的标准就建多高的标准。
" [ W! k: N# u4 t# G 牧原兴盛社区的一切基础设施都由牧原投资完成。整体搬迁过程中,那些稍微有点“家业”的群众舍不得搬家,秦英林很理解他们的心情,慷慨拿出130万元用于拆迁补贴。
8 L" q3 E* ]2 Z6 b1 V5 X “我挣再多的钱,都是为了老百姓”
! t, j5 ]3 W+ ]* j 牧原公司支持当地新型农村建设并不意外。汶川地震后,该公司直接捐助的资金达100万元;这些年,该公司每年捐助给贫困大学生的资金56万元,捐给扶贫基金会的资金6000万元,捐给舍己救人的烈士家属20万元。自己节衣缩食的秦英林就是这样先后捐出了上亿元的资金。! o* _% J* d$ m! U J; J, p$ T
牧原兴盛社区建设之初,秦英林便提出了改造岱军河沿岸环境的设想。他说,老百姓住的地方改善了,居住环境也得改善。于是,牧原公司拿出资金,在社区内建筑堤坝,使岱军河数十里河段两岸变成了集防洪、灌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长廊。
: }" j' f( A4 p$ ^ 在牧原兴盛社区东部的一个山头上,牧原公司投入重金建成了生态园区,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休闲娱乐、度假和开会的理想场所。这个生态园区成了社区的后花园,时常有农民在这里游玩散心,饱览美景。" X! A8 h3 I; v# X
余关乡党委书记张新炜说:正是由于牧原公司的鼎力相助,牧原兴盛社区才能具备朝气蓬勃的绿色产业和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在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评比中,牧原兴盛社区才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g; u0 N1 C }0 G3 |+ n: h
看着岱军河两岸长约10里的繁忙工程,你就能够想象牧原公司的巨大投入。1 ~4 g# |; X( ?$ r9 J
秦英林说:“钱的意义何在?大家应该更清楚,牧原公司的利润是用来为群众造福的,不是留给我自己享用的。”( {1 L; l5 d O# J0 o, q/ M. z4 N0 d
# q% E/ L; h9 Q7 v/ Q; u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