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 ?+ T3 r0 p8 D 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此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 ^; e) `4 d9 x1 K$ b. n1 L2 v$ b3 c& |8 C/ w
重阳节最早在南北朝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最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还不是指九九重阳节。
o1 y/ X% `8 C1 H" }- |% ^8 r
3 Q' h# K# I$ y6 Q/ H 三国时期曹丕写下的《九日与钟繇书》有这样的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v) A) {$ j/ k, m3 ~) @9 j
+ J4 I, } j" {% ^3 C; c4 }3 S 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 {6 Z5 U( F5 D& ^( J& Y" S6 Z# j
% N4 y9 A/ N9 `* v
到了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0 d; q1 S* h3 {% u$ X
0 ~* j* z' u+ ^1 F, ?
* Q/ h; G/ b1 J
% s' ^) z1 j( f4 }7 L- S
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 ], ^0 y+ i( W9 c# f0 o* q! _: N! |
插茱萸和簪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 ^- p3 ]; z6 {0 L
6 F L; {" W# o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 { o# t5 Y+ \( E
# H6 a( W0 z, l4 ]2 H7 T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0 Y0 m, N$ K2 a
. A% r5 e3 W3 A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