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金桂飘香。古人在重阳节喜欢结伴郊游、赏菊品糕、遍插茱萸、赋诗饮酒。现代{词语被屏蔽},人们赋予重阳节新的内涵,那就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千多年来,重阳节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时令,它更多讲述的是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q+ @2 V* M; t) V1 v; p" l
7 e1 _" u# h% @+ L1. D) v( D6 I, I9 }& \' Z4 t" U
/ Q' O) ~9 Y. o$ s( ^5 G“九九”寓意深刻! }' `( Y- N$ ^& Y" a0 ^
5 l9 l7 i- C9 Y% Z# o8 f" {; S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又为什么称为“重阳”?从现存的文献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0 @+ g' _1 e6 L1 ]+ P, a" n+ L; C) C: s8 ^6 S( ~% l* H&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而且秋季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2 q* v- A) ]+ u2 p g7 _/ @# A# A
7 x% ~* D! m8 }$ r; o九九重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专家认为,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由于年代久远,重阳节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对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U# a! w- r$ {; l
: m7 `5 u# F$ X! N% L0 V, F0 @一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之前的丰收祭天。如《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X8 m# k) G2 D
6 ~4 q" g4 l1 n! u$ K% W& p4 C另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如今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依稀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5 f4 v4 ?- E3 z4 r7 k9 y; U$ J8 W$ w2 b, y" [6 R$ _( D- O
2
) `7 `& j3 [5 x- p# [; Y1 b9 e% ]3 x- }' h, s5 ~ A! J, l" e
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主题7 }7 |) m; s7 x+ l$ M
& p# S0 B% p: j: \9 X6 O+ Q& l# M) K乌丙安教授认为,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 u& C0 {+ B' _8 k: s i+ L+ f5 v4 z1 r S6 Q C" U; B5 _
西汉《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相传自此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到三国,魏文帝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 t3 U6 a* ~8 M8 N) S+ N% @8 G, Q, Z
; v1 Z& j/ T1 h8 O* C4 H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普遍重视。西晋周处所编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代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而赏菊、饮酒的习俗,也因为当时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更为后世所熟知。
; I- F6 i& t" R, q* L$ n% H$ b/ V
重阳节到了唐代才被定为正式节日,成为法定的“三令节”之一,朝廷还加以赏赐,成为名副其实的带薪“官休”之日,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 m& o; N1 y- G* B5 g& a. o: M8 t, l" E: w& u' X* J! {8 |; T
至此,在节俗的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神秘观念及民俗因素,逐渐确定了其主题,那就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b1 L1 l0 d1 h6 g. u4 \
( k, W1 @4 q9 W' F
3( \1 O E2 ]" \& W
/ \$ e+ t* u+ |# E0 A& v4 L* ^
被赋予敬老新内涵
- \1 u0 i1 o3 E% \6 }) f; _2 |5 `0 i# i
虽然重阳节在古代便有祈寿的主题,但是与老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乌丙安教授说,因为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后世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节日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词语被屏蔽}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3 G- s8 b& A! F
+ {$ s, d2 {: |" L- {6 z“中国人敬老有着悠久的传统,这是中国农业{词语被屏蔽}所决定的。早期{词语被屏蔽}普遍认为老人是财富,因为农业{词语被屏蔽}需要他们的指导,老人一向受到尊重。这样的敬老传统应该弘扬。重阳节应该强调这一点。”民俗学家萧放表示。
0 S4 ]7 U- D9 l4 e8 y6 }& [. i H+ n- t5 p8 ~
敬老爱老的新主题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在壮族,人们将农历九月初九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60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这一天,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 E% w- {" _, h* x
; ~+ j; S% [- ~; Z# p8 K" X1 j
今天许多人把重阳节称为中国的“老人节”,各地都会在这一天组织老人登山秋游,强身健体。不过,民俗专家也表示,不要觉得重阳节只是老人的节日。“尤其是现代都市年轻人,缺乏与自然的亲近,更应该趁重阳节天高气爽,出去走走,开阔心胸。”复旦大学中文系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在重阳节这一天,民俗专家建议人们应该回归历史上丰富的节日形态,挖掘更丰富的节日形态,尤其是其中高雅的文化传统与内涵。 本报记者 郑 娜7 q' c$ j$ r7 B s q5 ^
! `" r b6 K$ J# n _9 C. l2 @: h$ z/ O: B; T8 x' A
8 s- G3 |, u& n
重阳相聚' g5 l8 t* p" z- F0 {6 D( v; o
, f- v* Q* d1 b0 ~ s
5 W5 ]7 R* x4 l8 W6 V
4 a, a& ~3 w' K. b# F放纸鹞
( \8 W$ F/ ~/ e ^8 V/ K5 z2 I0 Z! f2 P7 u0 _
v) e4 ^" S" Y2 ?0 `
# G3 x1 |& j. C重阳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