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海报 ) H' v' ?# w" i+ j- q2 ^
文/陆姝 原本计划在年内上映的电影《白鹿原》,在经历了达半年之久的漫长审查后,至今上映无期。几天前,有等得着急网友在电影官方微博中询问档期,仍旧被告知“如果确定档期会公布。” 王全安曾经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并不特别担心审查的问题,之前的作品也都顺利过审,不过《白鹿原》此番也不是第一次遭遇审查问题,2004年7月,剧本送审就遇到阻碍,直到半年后的2005年1月才传出过审的消息。当时很多媒体猜测是因为剧本尺度过大、性描写太多的原因 ,但被王全安否认。其实除了尺度问题以外,电影《白鹿原》截取了从辛亥革命到建国这一段历史为背景,本身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如此直面历史的“非主旋律电影”,《白鹿原》自然会受到更多的“照顾”。 9月,知名学者李银河(微博)在微博上发表对《白鹿原》观影感想:“一是有史诗般的恢宏;二是所有的人物都不是脸谱式的非黑即白,而是很难归类的活生生的个人;三是摄影很美;四是有一批秦腔类的地方戏有文化遗产般的品质。”该条微博被转发近6000次。知名主持人胡紫微(微博)仍转发该微博,表示不看好:“难,尺度肯定会在原著之下。”而同为知名主持人的孟非(微博)则对胡紫薇表示赞同:“是啊,当初听到《白鹿原》要拍成电影的消息我就难过。” 之后,片方又相继邀请了上百位文化名人和业界精英进行了提前观片,《白鹿原》未映先红,坚挺地口碑在微博中如燎原之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不管是包括原著作者陈忠实、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音乐协会主席赵季平在内的文艺界名人、还是李银河、洪晃、崔健、崔永元、王小丫等文化圈名人,都对《白鹿原》直竖大拇指。而网友则是一边被吊起胃口兴趣十足,一边又只能眼巴巴干等电影上映。 有意思的是,这些盛赞大多有个这样的开头—— 陈忠实说:“大大超出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和想象。” 戴锦华说:“电影比我整个预想的要好的太多。” 崔健说:“很好,非常好。比我期待的好。” 洪晃:“我听说电影有三个多小时,心想完了,特别崩溃,但是看完了过后觉得没事,真的。” …… 要么是《白鹿原》太好,要么是中国观众的对中国电影的预期太低,更有可能的是——两者皆成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预期一部国产电影是“史诗级大作”呢?说到底还是没信心。 其实到底“史诗”不“史诗”,还得看了电影才知道,如果想预先窥探几分,则最好不要把焦点集中在“是否交口”上,还是放在“交口都说了些啥”上比较靠谱。 如果《白鹿原》能让中国观众找回一些对国产电影和国内电影人的信心和信任,仅此一项便功德无量了。 电影《白鹿原》片中镜头之一
- z8 w( Q, b/ Y }% x4 K" D. l9 p 剧本改编:“出乎意料地成功” 将50万字的小说凝结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难度可想而知。《白鹿原》的剧本由王全安亲自操刀,时间跨度定位在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期,出场人物较小说也大量缩减,故事主要围绕白嘉轩、田小蛾、黑娃、白孝文、鹿子霖、鹿三、鹿兆鹏等主要人物展开,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将每个人物的命运更加突出处理,从而戏剧性大大增强。 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认为应该是这些年来长篇小说改编电影最成功的一部。白嘉轩、鹿子霖、鹿三、小娥、黑娃、孝文,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内涵,和精神负载的东西都出来了。能拍到这程度,把人物展现到这程度,这个电影应该是完成了它的使命。比较秦腔和话剧的改编,电影是最好的。 铁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这是近些年来我看的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对于原著的改编是成功的,原著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景象和气象,在电影的语言中也表达得很饱满。我觉得非常不容易。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首先从编剧来讲,对这个小说整体的理解,我觉得出乎我的意料。导演能自己把小说改编成这样我还是很佩服的。因为我本身是搞文学的,我知道改编很不易。 周明(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把这么一部内涵丰富而有复杂的长篇小说,改编成这样一个程度,让人十分惊讶和惊喜。如此讲究的文化品质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在目前的中国电影中十分罕见。 陈伟鸿(微博)(CCTV财经频道《今日观察》《对话》栏目主持人) 能把那么多人期待的小说改编成这样,导演以及他的编剧能力真是匪夷所思,绝对的。 姚晨(微博) 确实挺震撼的。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能把这部小说改成这样,真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实际上已经完全把小说的魂给抓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