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灌涨镇卫生院进行了知识培训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医务人员 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知识培训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及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成品。多由医生处方使用,或者由患者自选做保健和食疗之用。 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 一、生产质控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净制、切治、炮制制成的符合临床需要的加工品,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 中药饮片的质量决定于中药材的品质,中药材的品种、采收时节、存储保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中药材的品质。 中药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入药,这是中药用药的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中药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降低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去向,增强药物疗效,以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 1.1 药材品种、产地 1.2 中药材的采收与品质 1.3 贮藏保管 1.4 炮制减毒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1.5 加辅料炮制与临床疗效 1.6 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二、医生处方 1. 1 未能从整体观出发 未考虑人与节气、地域等自然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以及人与{词语被屏蔽}环境的相关性,只从患者病情本身出发,而使药不能效。 1. 2 辨证施治不准 选方以大包围、重剂量,致使药物应用时带来不必要毒副反应或造成浪费。在配方时,有些医师用药动辄二三十味,剂量多为常用剂量的2~3倍,虽有得效,但不良反应和浪费很大。 1. 3 中医医师对中药认识不足 中医医师应该常深入中药柜台,品识中药。若此批次中药质量较好,可以轻用其量,反之则应加量使用。现在很多中医不识中药,仅靠在中医院校所学一点中药知识,很难满足临床需要。 1. 4 剂量应用不准 有些中医师只记方药不知剂量。中药剂量决定中药在处方中的君臣佐使地位,亦决定其功效方向。以柴胡为例,轻用可以疏肝解郁,重用可发散表邪。若不论方证随意用之,则难以奏效,更易发生毒副作用。 1. 5 选择剂型有误 如中药青黛、马勃等,因其不溶于水皆不入汤剂,而现在误用入汤剂很多,造成浪费。 1. 6 忽视配伍禁忌 总之,在中医诊病处方阶段,中药饮片的不合理应用主要问题出现在未能按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施治要求用药以及对中药知识认知不够。这些情况有些可以在配方取药的流程中得到纠正和认识。 三、药师因素 药师规范配方 中药配方流程:医师→药师→患者,处方→收方→审查处方→核价→调配处方→核对检查药品→销售→指导用药。 2. 1 盲目遵从医师处方 ,对处方中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不能及时纠正,应按规程操作,如有特别使用应由医师签字后再配方取药。处方中特殊使用药品,不论医师是否注明,都应按配方规程要求配方。 配方剂量不准 中药称量应退戥分称,细致称取。现在配方存在问题: (1)衡器长期不校验,致使衡器不准确。(2)在配方中称取总量后,配方分剂时直接分到各分中,不再分别称量。 2. 3 对患者的交代不够认真细致 中药的服用有很多讲究和禁忌,中药的煎服方法也有很多要求。在配方结束后,应向患者细致交待煎服方法,同时交待饮食禁忌和要求。这需要中药学工作者熟练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同时应熟悉中医相关知识,细致周到地为顾客服务。按规程配方是最基本的要求。 四、煎药服药 患者能否正确煎服中药,主要源于医师和药师认真细致的医嘱和指导。从煎器及水的选择、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特殊用法、煎取药量,到服药、方法和饮食禁忌,都需要医师和配方药师的细致说明。患者在煎服中药时应按医师和配方药师的说明使用。患者常出现以下失误: 1)不注重煎煮前浸泡,取药后直接加水煎煮。中药饮片经加工炮制后多较干燥,应经充分浸泡约45~60min后再煎煮中药,同时浸泡时应注意加水应超过药面。在浸泡过程中可翻抄饮片,使其充分吸收水分,然后煎煮。 (2)患者煎药时难以掌握加水量,造成煎取药量的过多或过少。中药饮片在充分浸泡后,应适当加水至超过药面2cm。煎煮至规定时间,取第1次药汁,再次加水适量煎取第2汁, 2次煎液合并混匀放置,取上清液400~500ml分2次服。以往煎服中药时第1次煎煮后,药渣放置至第2次煎煮前。这样两次煎液浓度不一,药渣在放置期间易滋生细菌,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或产生毒副作用。 灌涨镇卫生院 2016年1月1日 ) ~, w) y5 y- t8 W9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