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进入第二天。“美国、欧洲和亚洲崛起”的主题讨论受到各方关注。面对与会各方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疑虑,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重申,“不要低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谋求地区势力范围,相反将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亚洲是开放包容的亚洲 张志军和美国国会参议员麦凯恩、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陆克文、法国前外长巴尼耶共同参与了讨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担任主持。 美欧如何应对崛起的亚洲?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主席伊申格尔会前说,全球战略重心正越来越转向亚太地区,欧洲必须审视自身对亚太的战略,并且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越来越多地包含来自亚洲的声音。伊申格尔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更进一步明确表示,欧洲可以成为帮助亚洲实现稳定的政治伙伴。欧洲需要一项积极主动的亚洲政策,“以防止美国的亚洲政策过分专注于军事威慑,而忘记了要将中国定义为未来政治和经济上的伙伴。” 张志军首先发言。他指出,东西方的发展不是“零和关系”,亚洲崛起是国际力量更均衡发展的标志。亚洲始终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区。中国欢迎美国、欧洲和{词语被屏蔽}域外力量在亚太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域外国家应充分尊重亚洲人民的意愿,顺应亚洲的发展潮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稳定,是亚洲人民的共同心愿。人为突出军事安全议程,制造紧张氛围,强化军事存在和军事同盟,有悖潮流也不得人心。 张志军强调,中国寓自身发展于亚洲整体发展之中,不追求一枝独秀、一家独大。中国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也无力建立一个排他性的地区秩序。中国将继续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办好13 亿人事情的同时,承担维护国际和平发展的应尽责任。这是中国的长期战略,也是中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 麦凯恩在发言中称,美国虽然将外交和安全政策重心转向亚洲,但不会放弃中东地区的关键作用,不会忽略同欧洲传统的安全联盟,另外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不针对某一国家。但是美国希望在亚太事务中,特别是贸易方面发挥主导权;美国希望维持在亚太的有效军事存在;最后,美国信奉“一系列价值观的原则”,“阿拉伯之春”应当进入中国。 中美在价值观问题上交锋 在自由讨论阶段,由于麦凯恩的咄咄逼人,会场气氛一度充满火药味。张志军表示,有关各方不应高估中国的发展。中国当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民生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仍是一项长期任务。有关各方也不应低估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中国历史上曾深受压迫,因此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本国内政,自己也不会去干涉其它国家的内政。 张志军就“阿拉伯之春”问题回应说,中国同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实行的政策不同,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事实上,根据西方机构的一项民意调查,在民众对政府满意度方面,中国政府以超过70%的得票率高居第一。中国政府之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理由很简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词语被屏蔽}等方面迅速发展,其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阶段。任何人只要看看这些变化,就知道所谓“中国出现阿拉伯之春”是幻想。 张志军话音未落,麦凯恩就赶紧摆手接过话头。他一方面表白,不希望自己的发言被认为是在干涉他国内政,另一方继续宣扬美国的价值观,指责中国“人权问题”,要求中国走美国设定的“普世价值”道路。 对此,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表示,他关注中国已有30多年时间了。将现在的中国同过去的中国对比,首先我们看到有4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也不向其它国家输出苏联那套意识形态,中国民众的个人自由充分得到尊重,在书店可以看到各种题材的书籍,这其实就是民主的体现。的确,中国的价值观同我们主张的不同,这正是我们需要讨论21世纪世界秩序的原因。“在看待中国人权问题上,我们需要后退一步,看看它的发展历程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