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蠡老家河南淅川县,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 淅川范蠡研究会/供图 河南商报记者丁亚菲 范蠡的出名,除了跟西施有关外,还跟他身兼数个“第一”有关。 他是第一个史书记载的、辞官经商的高级干部,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更是史上第一个事业和商业道德都被肯定的人…… 这位外出务工、干出了极大成就的南阳娃儿,年少时一度被当时的家乡人认为是神经病。 少年范蠡 出身清贫 曾被人当成神经病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逐鹿、用人不拘一格的时代。 也是在这个时期,南阳娃儿范蠡出生了。他在这里大约生活了25年,此后外出到了江浙、山东一带“打工”,并干出了大名堂。 关于范蠡的童年,我们只知道他家中清贫,绝不是什么“官二代”。还有人说他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小时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不喜耕作,还因此被众乡邻不齿。 至于他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恐怕要成为一个谜了——他第一次在史书中露面时,已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智者。 在研究宛城史志的于金献先生看来,范蠡的成长应该与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春秋战国时期,宛地作为一个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是教育发达、人文荟萃之地。 于金献认为,也许正是因为居住在宛邑这样的地方,范蠡才有机会接触更多杰出的人物,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洞察天下大势,了解盛衰之变,从而成为奇才。 只是,在他的家乡,最初并没有多少人理解他。所以史书中说,他青少年的时候,一阵发呆一阵清醒,被当地人看做狂生甚至是神经病,不愿意跟他说话。 官员范蠡 不恋功名权势,“炒”了君王勾践 聪敏睿智、胸藏韬略的青年才俊范蠡,为什么会被人当成神经病?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当地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范蠡对人生的看法深刻而独到,不被世人理解。 此外,这也可能跟范蠡想引起当时的政界、官府注意有关。作为一个20多岁的青年,他应该很想参政,却不为人所知。没办法,他只好表现出甚至放大自己的个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作秀”。 他的“作秀”还是很有成效的。当时的名士、宛邑县令文种,就主动找到了他,两人结伴去了越国,辅佐越王勾践。 勾践称霸诸侯,越国举国上下正在欢庆的时候,范蠡悄悄离开了越国。据说,他还给文种写信劝他离开,信中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这封信,说明了范蠡“炒”了君王勾践的原因——范蠡深知他“大恩不报,大功不还”,表面顺从,内心却极其阴险。不得不说,范蠡看透了勾践的猜忌之心。 在孙立群看来,范蠡离开越国,还跟他的性格有关。他是儒道互补型人格,办事随性情,不甘寂寞、敢于尝试,帮助勾践是出于他自己的承诺,既然大事已成,他就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商圣范蠡 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 范蠡喜欢做的事儿,从他后来的经历中不难看出,就是经商。 在那个时代,经商还是个新鲜事物。而且,“辞官下海”并不为当时的主流{词语被屏蔽}所推崇。历史上辞官经商的高级官员,范蠡还是第一个。 飘然退出政治舞台后,范蠡并没有回到家乡南阳,而是化名鸱夷子皮,去了相对安定、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的齐国。到齐国不久,他就积累起了大量的财富,可谓是一个快速发家致富的典型。 孙立群推断,范蠡除了在海边种地外,赚钱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利用海上资源搞盐业生产,经营海产品,并饲养家畜,搞养殖业。 “财富神话”范蠡的名声传出后,齐国国君任他为相。认为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他没多久就又“炒”了一位君主,去了位于天下之中的陶(今山东肥城,也有说山东定陶),并改名朱公,后来被人称为陶朱公。 和如今一些{词语被屏蔽}敛财后移民海外不同,范蠡靠自己的勤劳致富,离开时还把在齐国挣的大多数钱财分给了乡亲、百姓、朋友,只带了一些“轻宝珠玉”作为再次创业的本钱。 在陶这个交通便利的地方,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马匹、粮食等货物,“逐什一之利”,最终赚得了巨万(即万万)之资,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他也被后人奉为财神、商人的始祖,并被称为“商圣”。 善人范蠡 他多次把钱分给穷困的人 有了钱的范蠡还“富而好行其德”,多次把钱分给周围穷困的人。在孙立群看来,范蠡真正体现了中国善良的、有追求的商人的一种良心。 如今,在商业道德被扭曲,诚信严重缺失,唯利是图、挥霍浪费现象已司空见惯的当下,“商圣”范蠡的经商理念逐渐被人重视。 在范蠡的家乡南阳,有一所学校将他经商思想的精髓作为“校训”,甚至专门打出了“商圣”的牌子。在省会郑州,也成立了和范蠡有关的商促会。 很多学者都在期待,范蠡的商道和商德能指引更多有良心的商人,带领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范蠡故事 相传,范蠡是发明秤的人。他根据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发明了十三两秤。 后来,发现有人故意缺斤短两,就加上了福禄寿三星,意为缺一两折福,缺二两折禄,缺三两折寿。 这种十六两秤,在中国使用了两千多年,俗话说的“半斤八两”,就是对这种秤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