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29 15:39:36
|
只看该作者
1年多后,张亚勤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就在他上任几个月,微软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这一变化证明了中国市场得到了微软总部的首肯,真正进入了微软公司战略版图的核心位置,此次更名也为日后微软亚洲研究院能在国际学术领域占得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1 N$ @8 N# O7 ]
& A) e0 v3 S6 E* Y 2000 年6 月底,整个研究院的规模已经增长了一倍,研究院的成员已经在全球最优秀的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80 余篇论文;申请注册了40 项美国专利;做出60 项新技术,并已有8 项成熟技术转化到了微软的产品部门中。
* w; N; H. g' n& q" R2 O! `5 L' C* E/ [; p
此后,微软的金字招牌和张亚勤的个人号召力,使得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当时中国的各大高校中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技术圣殿。- G, l9 G- s. K, f) e0 R
, x9 b4 i- g0 Q. U
这时候,张亚勤又在构思另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建立中国IT人才的联盟。张亚勤给这个计划命名“长城计划”,长城是传统的中国元素,是永恒的象征,他希望通过“长城计划”,为中国建立坚实、持久的科研体系贡献力量。实际上,“长城计划”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投资到中国软件开发与教育。根据该协议,微软将用3年时间,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接纳实习生、派出客座教授等方式与众多高校、科研机构构建起广泛合作关系,总投资规模为2亿元。
% A# `! ?. c6 M% Z7 \) L
3 a2 v" N. i2 _( u0 S' a3 k “在微软的第一个五年,我感觉更像是在完成一个科学家的工作。”张亚勤并没有感到太多的管理压力,他的大部分精力依然是放在技术研发上。# x4 Y+ W: \2 P& ^3 J+ n
8 X$ O/ I$ y- Z
2003 年,张亚勤在西安一所大学演讲时,台下的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软件工程是以开发软件产品为主,而微软在中国却没有设立产品研发团队?张亚勤很快意识到学生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的脑袋里出现了建立一个工程院的想法,并且将这个想法汇报给微软总部,很快,他得到总部的支持。
* ~7 |4 \0 v o2 q) \3 B/ {7 Y; ?# Z4 w; e6 K
2003年11月,由张亚勤倡导、脱胎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微软亚洲工程院成立,由张亚勤的亲密工作伙伴张宏江博士担任院长,微软在中国开启了立体化的研发布局。
& b4 r/ d' l9 M8 Y0 }
5 } G" U9 U) J7 Q6 Z 亚洲工程院的成立标志着张亚勤在微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个阶段张亚勤负责将研发成果转化成为产品。4 `' l/ i- e$ f3 r
: l( G v8 g" I
“Magneto先生”——征战雷德蒙
7 @/ m& g5 W6 u4 |/ w1 }. A0 ]/ C. A- R3 w" j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张亚勤被微软CEO鲍尔默叫去进行了一次谈话。“他对我说,希望整合Windows Mobile和嵌入式的业务,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你看有没有兴趣。”张亚勤回忆说。& E2 S( h& _9 S6 Y& N& C
! e: ]* O, k2 x$ i
鉴于微软移动业务板块的重要性以及张亚勤所领导的中国研发的战略位置,鲍尔默调张亚勤回美国的想法必定已经和盖茨事先沟通过。而张亚勤自己其实也明白总部一直希望他能够回到雷蒙德,毕竟微软的绝大多数核心产业和战略决策都是在华盛顿湖边的微软总部做出的。张亚勤这样的“好钢”,盖茨和鲍尔默都希望“好钢”能够用在刀刃上——为微软统领更重要、更棘手的部门。5 G/ I, N3 U7 A% d1 u
* j: A6 \. i* ], W9 i) `
一年之前的2002年11月份,总部曾经就回总部征求过张亚勤的意见。那次是盖茨和鲍尔默希望他回雷蒙德出任微软高级副总裁,管理多媒体业务。考虑到中国研发业务还没有彻底稳固下来,自己对研究院的一些规划才刚刚启动,张亚勤婉拒了:“当时,我太太带着孩子举家迁回北京还不到两年,这么一家子来回折腾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并不太有利;另外,我已经在多媒体做了那么多年,这个领域是我最擅长的。再次‘重蹈覆辙’也不是我的性格。相比多媒体,我还是更倾向于开拓性质的研究院。”
" p0 A5 G6 i* [* A5 w8 g: S! Y- P- U _. l* Q8 B
但是,这次是鲍尔默在一年之后重提旧话,张亚勤明白自己必须认真考虑了。鲍尔默所说的微软的“移动业务”指的是微软总部目前正在整合移动和嵌入式部门,包括了用于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工具(PDAs)、电视、汽车和非PC领域的操作系统和平台。
; L" d% E7 S1 Z: `6 ~
H4 H$ q6 @" _0 o* a1 E9 j 尽管研究院就像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很难割舍。但是思考再三之后,张亚勤还是接受了总部的职位,因为他深知这次让他去负责的移动和嵌入式部门对于公司的全球战略至关重要,多年研究的经验告诉他,移动绝对是继桌面之后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微软绝对不能丢掉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对于他自己而言,潜力就是挑战。
/ E3 ^! ]& e4 v6 f2 R0 q- `6 p5 J8 ~$ x0 X
2004年1月,张亚勤被提升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回到微软总部掌管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 Windows Mobile 以及 Windows CE 平台。他是领导微软进入PC 之外市场的核心领军人物。微软负责全球研究院事务的高级副总裁里克·雷斯特(Rick Rashid)这样评价张亚勤:“在带领团队致力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快速发展的同时,亚勤展示出了他杰出的管理才能和对技术敏锐的洞察力。”3 D! Z' a, }1 ]; U) a) l1 N9 Y
/ s, e6 |( X$ A. H
在总部,张亚勤带领着近千人的团队,开始了这场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产品与市场的争夺战。微软将推出新一代的移动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其攻入市场的重磅武器,该产品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Magneto”,这种操作系统承载着微软移动软件业务的远大希望,完成之后它将能够稳定可靠地在诸如Wi-Fi和新一代3G手机系统等所有移动设备上运行。
, l3 C3 K" g7 j5 l! d: ? V3 b% \8 W
更重要的是,张亚勤希望它能够支持声音和数据传输,同时还能够通过掌上设备和“智能电话”提供一些专门的服务。其中智能电话——手机可作为管理器使用,并可用来运行软件以浏览网页与观看电视,处理新一代图形、网络浏览以及多媒体如照片、音乐和视频。与大多数竞争对手不同,“Magneto”允许软件开发商和手机制造商加入他们自己的特色服务。此外,“Magneto”希望能够以低于{词语被屏蔽}任何竞争对手的价格做到上述一切。3 K- M% }) k0 ]; i
: [" c0 b7 o6 O1 Q 从2004年1月8日到2005年9月,一年半的时间里,张亚勤把微软的移动通信和嵌入式业务带上正轨,实现了市场份额从零到25%的增长。当时,走到哪里,张亚勤言必称“Magneto”,媒体直呼他为“Magneto先生”或“BlackBerry(黑莓)杀手”。
# S" u! o, s7 \$ j+ g3 ]6 M7 x& z" y1 D$ `; ~# b! U( P
统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3 g: `" z+ d h- |/ z
/ s) Q1 g, A2 O+ y
然而,就在张亚勤在雷蒙德总部的工作蒸蒸日上时,2005年9月,由于当时闹成了“世界级新闻”的李开复跳槽GOOGLE事件,张亚勤被火速调回中国,并闪电开启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筹备工作。
, y* I5 S) V: Q
- j8 |- c/ `/ B' k v' G' x 张亚勤开始主导战略决策是在2006 年,微软在中国成立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作为集团主席,张亚勤准备组建一支更庞大的产品开发团队,并打算构建一个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合作所有职能的研发集团。
6 t4 v, s- l0 X, i
5 ^- t8 V4 r; D! H- c 张亚勤回来后,微软和谷歌在中国围绕人才的白热化争夺战看似出现了平衡局面,然而就在盖茨于2007年4月完成了他代表微软进行的最后一次访华行程之后,微软中国的一场重大人事变动悄然来临——时任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的陈永正在2007年9月宣布辞职。鲍尔默钦点张亚勤再次出面救火,代理微软大中华区CEO一职。这样的局面直到2008年11月新任CEO梁念坚的到来才结束。
+ D: d2 q K+ J5 Q0 S( h- X* x. N) {
张亚勤回归到他的研发工作,对微软这样一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一直是它的动力引擎,全球有10万人左右,其中5万人是在做研发。. F' g$ B+ a: q$ V/ f h, U0 `
4 S, h/ m6 X, k# E4 K
2010年1月,成立四年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微软亚洲商务软件事业部、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微软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中国)、中国在线技术中心、战略合作部等机构组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条。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由超过3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东京、首尔、悉尼和曼谷等地,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 h8 |! ^8 H0 d2 l/ k' Q, p$ g1 U7 Q; ]
张亚勤负责微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同时作为微软大中华区战略决策委员会成员,他与{词语被屏蔽}成员一起,领导微软在大中华区统一战略的制定,推进微软在该地区的业务发展、市场策略及本土自主创新。& D+ W/ B4 o/ X3 \4 H4 |
+ u% b8 c- h; X+ [$ ]. H+ o' X
十几年来,基础研究已经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很小的一部分,只占不到十分之一。它的职责范围也从原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延伸到从基础研究、技术孵化,再到核心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合作,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创新链条。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张到了今天的3000多人。在北京中关村,耗资近3亿美元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很快就将启用,被称为“微软除美国以外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创新基地”,今天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已经逐渐成为除在美国本土外,职能最全、人数最多的研发机构。! c2 x# P3 i6 ~$ q- l% X
+ ~/ T# I+ a+ I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统计,微软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IT产业的贡献额已经超过了1500亿人民币,占到整个中国IT产业总贡献额的三分之一。微软也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发包商,那些国内本土合作伙伴,也逐渐成长起来。7 l# F$ U( [: a; O
! W# D3 d9 ]* D0 x" l8 {3 D IDC数据显示:2007年微软及其合作伙伴在全球产生4200亿美金收入及1400万工作岗位,是整个IT产业的三分之一。而在中国,2007年微软在中国的生态圈收入155亿美元,创造160万就业机会,也是中国IT产业的三分之一。不过微软在中国每赚一块钱,像与其有合作的联想、中软、浪潮这样的中国公司就会赚16块钱,微软对中国IT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是1∶16。整个IT行业的1/3的收入及1/3的就业岗位是由微软及其生态圈创造的。
8 e5 ^4 Q7 j) F" d& k
: Y$ O# Y, Z7 c: w- L 微软研发集团在中关村、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和贡献都是巨大的。在微软中国坚持与中国共赢的同时,张亚勤还担任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政府的经济和科技顾问,为当地经济和科技发展出谋划策。
$ ^ a1 d+ |+ O% g
: A0 z. R9 t/ Y. |2 e 5 b; y; I2 Q( u/ s; v: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