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5 21:12:27
|
只看该作者
民族起源
, s; J- ]9 Z0 q8 ?, F) ?) P1 _ 1862年,由于汉回民族冲突,加上对清政府不满,在陕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在陕西的影响发动叛乱。其初期的主要{词语被屏蔽}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民变,其主要{词语被屏蔽}有马兆元和马化龙。 在陕西的回军一开始可以趁清军忙以对付太平天国的机会在陕西中部立足,迅速弥漫到整个陕西,于1862年6月底围攻西安。直到1863年秋天多隆阿进军陕西情况才得以改变,从1864年开始就被清军逼迫退守陕甘边区。但1864年4月1日,多隆阿攻占周至,进城时遭流弹击中,延至5月18日伤重不治。陕西回军在甘肃东部成立了“十八大营”,反击陕西。 太平天国被消灭后,左宗棠率领湘军开始对陕西山西一带用兵。左宗棠首先进攻捻军,在捻军被击破后再进攻位于陕西的回军,1866年回军退守甘肃。1869年左宗棠派刘松山进攻宁夏的金积堡,马化龙接受安抚后见清军屠城,迫于压力再次发难,兵败后被杀。 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当地回军领袖马占鳌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1872年以白彦虎为首的回军被迫退出青海。1873年退到新疆,最后逃往俄罗斯得脱。陕甘回变由此告终。 逃亡俄罗斯的即形成日后的东干族
) q/ @! n. @$ q; W! E第一次迁移' ^8 |7 j) ?6 l _ K4 e
第一路人马是甘肃籍,其首领是尤素甫·哈孜列特 东干族婚礼
- e9 i G& ^/ G. \(Юсуф Хазрет)。他们冒着大雪越过了别捷尔(Бедель)和吉沙苏(Кишасу)山口,于1877年11月到达今卡拉科尔市,当时人数是1116人。后来他们建成了伊尔德克(Ирдык)东干乡。 第二路人马是由回民首领白彦虎(1840年-1882)年所率领的陕西回民义军,人数最多。他们于1877年12月初越过俄国边境,12月6日进入纳伦市,接着于12月27日到达托克马克,当时幸存者有3314人。后来他们迁移到楚河对岸并定居下来,形成哈萨克斯坦马桑奇(Масанчин)东干乡(当时该乡被称为“营盘”)。 第三路人马是由马大人率领的甘肃籍军。他们越过伊尔克什坦(Иркештан)山口,于1877年12月下旬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又继续进发,直到1878年1月到达奥什,其时人数是1779人。这批人的后代现在主要生活在吉尔吉斯斯坦卡拉苏州克孜勒—沙尔克(Кызыл—Шарк)乡及哈萨克斯坦的贾尔帕克—秋别(Джалпак—Тюбе,即东干诺夫卡)乡。[2] 需要强调的是,这3路人马在西迁过程中不得不翻越陡峭严寒的雪山,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饥寒困苦。大约有一半人死于西迁途中。关于东干族这一段悲惨但又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可以去读一读东干族学者哈桑·尤素洛夫(Харсан Юсуров)和穆罕默德·苏尚洛(Мухамед Сушанло)的著作——他们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回民起义的历史及与这一历史相关联的许多事件。 当时的俄政府欢迎这支来自中国的队伍。这些人吃苦耐劳,擅长农耕,可以平衡当地以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为了充分发挥这支流亡队伍的作用,俄政府让他们自己挑选居住地。[2]6 K; v) V: C. B5 c
第二次迁移
3 v4 } A% ?& U( p( x, b# R 东干人第二次迁居中亚是在1881~1883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一部分东干人和维吾尔人迁到俄国。据文件记载,约有5000名伊犁籍东干(回族)人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定居下来。经过百多年融合,这批回民的后代已成为多个中亚国家的民族一员,但仍保留黑眼睛、黑发、黄皮肤等东方人面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