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 W! d( G' J0 U* q9 a& k “扫街”是寻找线索的好方法,但一些新记者总是把“扫街”理解为到各个街道里弄去转转。其实街道里弄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则在商场、菜市场、中介市场、社区、公园、医院、酒店、学校等地方。新记者常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扫”来的新闻都是“大路货”,缺乏思考,而思考是记者的灵魂。% j; {" E. v& T. Y$ X }
培养新记者挖掘线索和思考深度的功夫,需要一个步步深入的指导过程。我曾安排一个新记者去“扫”电力市场和一些用电大户,让他了解近几个月和去年同期的发电和用电数据,并把这两组数据交给专家解读。第二天,看完稿件后我告诉他:“数据不全面,补充采访。”第三天,看完二稿后我对他说:“数据可以,但专家的代表性不强,观点也显得片面。”第四天,我对三稿的评价是:“大框架起来了,但只说了好的一面,反思的、提醒的、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一面缺失了。”第五天,我对他表示了肯定:“稿件基本可以,尽快请摄影记者去拍图片,我再帮你改改导语和标题。”第六天,这篇五易其稿的报道刊发了一个整版。: p8 y2 ~, ]) ]% u
第二题:如何采写{词语被屏蔽}新闻0 I& ]1 R0 x7 d; m2 ?5 D$ [
某次,一位新记者被派去采访重大交通事故。第二天,同城媒体做了一整版,而这位记者的报道只是一个头条。原来这位新记者没采访到事故发生刹那的目击者,掌握的细节也不够多。7 R' c7 ]( ?) g+ n2 H% y
其实,老记者眼中的交通事故新闻,并不是只有固定的“事故现场”,还有三个非固定的“目击者现场”“医院救治现场”“交警处理现场”。当这位新记者还在事故现场看热闹时,老记者已结束在目击人群中的采访,转身赶去“医院救治现场”采访当事人。而当新记者回单位后给交警部门打电话时,老记者则已经站在交警身边听他的详细分析了。少了这三个非固定现场,报道就会缺少细节、缺少让读者引以为戒的思考,就是一个干巴巴的现场消息。
5 a- }: G0 W0 _ 第三题:如何采写口线新闻6 D7 f3 b* {8 E7 s& D
新记者有时会疑惑,为什么跑相同口线的同城媒体记者,经常能发表角度很“刁”的口线新闻,自己却发现不了。一位新记者某次参加相关部门会议时的发现具有一定代表性。
" M& F# f5 Y5 ?# L 他发现坐在身边的前辈喜欢从材料中勾出一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都和老百姓有关。并且,这位前辈喜欢记录官员的脱稿即兴发言,还喜欢记录官员们入场和发言时的神情举止。会后,新记者给前辈打电话请教稿子怎么写,结果对方已在另一个政府部门,深度挖掘官员在会议上即兴提到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新记者虽有印象,但当时听听就过去了。
6 ~# a* g1 w6 T! R, G7 C7 Q 次日,新记者的报道是小消息,而前辈写的报道有近2000字。其实,采写会议新闻,除了关注会议本身,更应该关注会议中透露出来的重要民生信息,然后把这些高度浓缩的信息细节,采访相关部门加以丰满,并邀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 第四题:如何采写维权新闻* i$ A4 Q; X$ P0 r) Z0 s
一次,一位新记者义愤填膺地去采访消费者投诉,第二天发表了一篇将近半个版的“维权调查”。但见报当天,商家就赶来抗议。原来,这位新记者偏听偏信,不仅报道只呈现了投诉者的反映,点评也是基于这些投诉内容去延伸的,商家的反映只是一句话带过。更要命的是,投诉者隐瞒了自身存在的错误。
/ I# ?* T( i' n8 K 其实,不管面对怎样的群体,都要杜绝意气行事。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悲天悯人的公共责任意识和实践这种意识的综合能力,但更要强化客观、独立、平衡的新闻理念,树立严谨的风险规避意识和能力。非特殊情况下,任何人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都有一定目的;而人都有回避自身弱点和错误的本能。如果不分黑白地去帮助他人,很可能会把舆论监督变成“舆论暴力”。(作者单位:新法制报社)
& Z! }: d* h2 ?! y; s* I3 o2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