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10 11:41:55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明知道没利润,我们也要接下订单,目的是为了维护好长期的合作关系,因为一旦你不接,他可能就跟别人签了,你可能就永远失去这个客户了。”一家企业主无奈地说。
$ L" Y9 ^7 O" @% z: L6 A( g: |$ J, \$ j
这种现状很快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据记者了解,由于常规的丝绸产品附加值低,且品种单一,价格透明,厂家为了争夺客户,便出现了相互压价的现象。“张三不卖,李四卖,李四不卖,王五卖。无序的压价竞争背后凸显的是整个产业的结构不完善。”马品德表示。% L8 V. O$ b, O9 @4 t M. |
2 B% \( ^" i" K& p& @
而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让国外客商坐收渔翁之利。' O; e7 k) C& l
3 q) e& N U1 m/ N1 O1 G1 ]
“目前的形势已经让丝绸企业喘不过气了,我们必须找一条出路,找一条活路,那就是品牌建设。”吴建华表示。$ Q( M& a/ k3 y; F$ T
6 C- R7 c0 V4 K8 X# O
价值回归! N# q z2 r5 a1 t
3 U: f* Z/ ]; E/ p6 v6 R z 在出口遭受重创后,开拓国内市场,加强科技创新、精深加工、植入中国文化以及走品牌发展路线成了各企业突围尴尬处境的不二选择。: L) \" O2 C2 N$ B! |8 ^! o" e/ |
* }/ o! B! G$ `& ?+ g. D7 `" `$ h( }( P) c
“中国丝绸企业再想靠初级产品低价赢市场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你比不过印度和越南国家,他们的价格更低廉。”万事利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礼这样说。) m1 G" C' i# J& }
7 o9 r! ?6 g+ u9 d2 e Z& d" k7 a6 ?' D
“内外并举、从产业下游‘游’向上游,改变过去单纯的生产型经营模式,逐步走向织造、成品一条龙的品牌化发展,是我们未来的战略规划,我们已经向东华大学(上海)借脑,聘请专家全面来参与面料研发、品牌营销、成品设计等环节。”吴建华说。! I* F, t8 |& W- e6 y7 ~( Q' ]
3 M, L; b4 x+ M! K) o 以技改为动力,加强科技驱动和自主创新,向产业链两头延伸,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京九丝绸公司在动荡局势中立于不败的防身术。( N6 m$ Z. R1 G1 Y- L
2 r' a2 M6 _4 A# u2 l: C8 j/ s! M! v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新品开发力,努力打造品牌和产品知名度以及提高市场服务意识,是我们企业今后的目标。”马品德这样说。; `7 p4 ~3 m- U! \. s3 X0 Z! n
1 Y% l1 O2 P; D; s6 o3 s! s 把汉字、茶、青花瓷、唐装等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植入丝绸制品中,让品牌和文化交相辉映,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是万事利集团以自主设计为主导、深挖丝绸文化产品以及兼营国内外市场的经营策略,这给企业带来了增长的动力。2010年,大部分企业均遭受到外贸的重创。而万事利集团不仅未遭受影响,反而业绩呈现增长趋势。
! b* N$ v, o3 p2 y- i# c2 N5 {* u8 Y* F
将文化创意融入传统行业,无疑给国内茧丝绸行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导发展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应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带来的机遇,结合丝绸浓厚的文化底蕴,挖掘丝绸文化产业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t4 i7 ?1 P }$ P: ^! k+ ~0 E
4 F! a' u% ~5 T6 ?; R2 e
这或许是中国丝绸产业实现复兴的新路径。
3 ?0 c( v! \0 d4 m5 X
& N* o9 D7 |, `3 Q* t" C/ T. r7 I “去年,我们高附加值的丝绸产品销售增长了125%,利润率高达150%。”万事利集团董事局执行董事屠红燕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国际消费市场的高端购买力并没有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减弱。”9 h' c7 I* y$ s
2 g$ e3 j1 Q9 W7 m7 k6 g; Z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报)
/ Q3 L9 y- J# L c* Z# ?: \* s) |9 T: K* A4 O5 J* I%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