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高超的医术,为眼疾患者送去光明;他用良好的医德,温暖着每一位病人的心房;他用博爱之心,在非洲大地书写着中国医生的传奇;他用精益求精的执着,散发着职业的光辉。 初夏的中原大地一片勃勃生机,漫山遍野的月季散发着扑鼻的花香。春末夏初的一个暖阳高照的周日,记者一行慕名来到我国豫西南伏牛山腹地,诸葛亮躬耕地、医圣故里的河南省南阳市,去探访一位在该市享有极高声誉、默默奉献的光明使者---南阳市眼科医院主任医师王绪保。 据记者了解,2014年3月22日,洁白的纱布在75岁的王大娘眼上揭开,一层,一层,又一层。当最后一层白纱从眼前掠过,王大娘睁开了右眼,“王医生,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清,很清,看得很清。”王大娘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一把抓住王医生清瘦的双手,“谢谢你,谢谢你。老了,老了,我还能看见,多亏你了”。 他叫王绪保,是河南省南阳市眼科医院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8年来,他以一个普通的眼科医生,在医疗领域默默耕耘,传播光明,解除病痛,实践救死扶伤的誓言,成为患者心中最美好医生,被患者称为“神圣的光明使者”。
' s5 c' k. z$ z5 [8 l 没有精湛的医术,就不能解除病人痛苦 1986年9月,大学毕业的王绪保来到南阳市眼科医院,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他就激励自己:“要用医术和爱心拯救更多失明者”。 王绪保知道,一个好医生,首先是一个医术精湛的技术能手。没有精湛的医术,就不能解除病人痛苦。尤其眼科医生,因为面对的是精细的器官,技术上稍有马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相反,如果技术过硬,就可以克服种种困难,为每一位患者送去光明。因此,28年来,他立足岗位,加强学习,注重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及时掌握眼科专业技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医疗战线上的一批先进典型学习,不断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本领,很快成为所在地区眼科出类拔萃的专家。 2003年一个冬日的午夜时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王医生从睡梦中惊醒。值班医生告诉他来了一位爆炸受伤病人,情况很严重。他火速赶往医院,这是一个38岁的中年男子,白天开矿炸石头时出现了意外,病人精神状态非常差,整个面部血肉模糊,软组织裂伤,满脸异物,双眼球破裂,眼部多发异物,双眼几乎失明,急诊手术,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才结束,手术后病人一度情绪低落,感到没有生的希望,家庭负担又重,想放弃治疗,他一边耐心地鼓励病人树立信心,鼓起勇气,相信医生;一边积极准备,精心治疗;一周后进行了两次手术,左眼置换了人工晶状体,保存了0.1的视力,右眼因伤情太重而失明,出院时,病人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王医生,真的,如果我双目失明,真的不想活了,这个家也就散了,谢谢你,挽救了我们家!”。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视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珍贵,王绪保常常看到那些将要失明的人对于一点点有用视力的渴望,每每震撼着他的心灵。王绪保告诉记者,‘眼睛视力的高低只是量的差别,而有无光感却是质的不同,面对将要失明的病人,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视力,哪怕只有一点点光感,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而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过硬的技术做保证。’ 一位符姓老太太一只眼白内障,角膜浑浊,站立时,通过裂隙灯的光带可看到眼睛里的问题,但一躺下,里面什么也看不到,白内障切除术很难进行。病床主治医生把这个难题交给了王绪保。望着病人渴望光明的眼光,王绪保在病人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凭着经验在手术台上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 尽管王绪保很忙,但他从没有停止过科研工作,他深深地明白,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总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能力。多年来,他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发表眼科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扎实的眼科基础理论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造就了一个通晓相关学科知识,手术基本功扎实,操作技巧娴熟,能解决本专业临床复杂疑难眼病的专家,他很快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眼科知名专家,他尤其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其它复杂疑难手术操作,在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等眼科专业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成为白内障专业学科带头人。 一个好医生,必须是把患者当亲人的医生 王绪保是农民出身,自幼家境贫寒,他自从医后很能体会农村人进城看病的不易。因此,时刻不忘医生的职责,不分老幼、贫富、平等相待,时刻想着病人,把病人装在心里,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病人,奉献给了眼科事业,他常说,“能为广大眼病患者解除痛苦,作为眼科医生,难道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有意义的呢? 在诊疗过程中,王绪保总是面带微笑,不知疲惫,轻声细语,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王绪保诊治的病人中不乏卫生状况差的,而眼科检查又离病人很近,几乎是面贴着面。有时病人身上散发出的异味让人透不过气来,可他从不嫌脏,从不叫苦,从不喊累,经常有看不完的病人,下班了,他却不能离开,常常做完一上午的手术,刚出手术室,外面却有病人等着检查眼疾,他不顾手术的劳累,马上检查,细心诊断,耐心解释,恰当处理,直到送走最后一个病人。他热情的服务深深赢得了病人的信任,许多病人都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也把患者当作了挚友,许多年前的病人,还时常和他保持着联系。多年来病人为感谢他的精心治疗,送红包者有之,送礼品者有之,他都一一拒绝或交病人住院帐户上,作为治疗费用,去年一家族性白内障病人母子三人均患白内障,家里非常困难,不知怎么凑钱来院手术,术前硬是拿着200元钱塞给王医生,被他谢绝了,他说:“病人本身就没有钱,从吃饭钱里省一二百块钱送红包,别说有规定不能拿,就是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呀”。他不只是不收病人钱财,反而遇到贫困病人,他还自己从拿出部分钱捐助病人,让人感动。 在王绪保看来,把病人当亲人,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而且也是医疗服务的基本范畴,它体现了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的完美结合。把病人当亲人,就能更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 2004年,曾有一位老先生患“外伤性白内障”来院手术,手术后视力恢复很好,但这位老人情绪不稳定,出院时王绪保再三叮嘱好好休息,避免晶状体移位,一周后老人带着满脸的不高兴来了,情绪很激动,吵着要找他,王绪保询问了病情,检查发现晶体移位了,要是平常人,手术把晶体位置调正就好了,但这位老人情绪激动,不能接受再次手术。他耐心开导病人,慢慢的病人的情绪稳定下来了,但让他接受手术却很困难,以后王绪保每天都详细检查,了解他的感受,象朋友一样同他谈心,解释病情,后来王绪保了解到老人因老伴离去,儿女不孝使他性情大变,变的不相信别人,变得烦燥不安,针对老人的情况,王绪保像心理医生一样天天同他谈心,开导他,终于老人心情豁达起来,很高兴地接受了手术。 王绪保自任医院党委书记以来,行政事务多了些,但看病手术一天也没间断。他的办公室同时也是诊疗室,放有一台裂隙灯,病人随时找来,随时就可做检查,病人说,王医生就像是家里的亲戚,早晚找他都很方便,他从没烦过。而王绪保说,不看病,我就感到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意义。 用博爱传播光明,书写中国医生的传奇 2001年1月,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王绪保有幸成为中国援厄里特里亚医疗队的一名眼科医生,肩负着祖国人民和组织的重托,离开了祖国,踏上了厄里特里亚陌生的国土,开始了两年的援外医疗生涯。 到了国外,王绪保的思想无形中得到了升华,他把自己当作祖国的一分子,把国家的利益和中国人友爱的形象放在了首位。 由于厄立特里亚是一个非英语国家,大多数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不会讲英语,而医疗文件均要用英语完成,不通肯定会影响与病人的沟通,降低医疗质量,损坏国家形象,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英语,学习当地语言,很快,不仅能顺利完成各种医疗文件,他还可以与同事、病人进行日常交谈。这样,一下子缩短了与病人的距离,也赢得了当地同事的赞扬。 工作中,他不卑不亢,作为中国医生,他明白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牢记中国医生的职责,同时他也充分尊重当地人的习惯,同时,他也充分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人格。诊治的病人中不乏又脏又臭者,而眼科检查又离病人很近,几乎面贴面,有的病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异味熏得人透不过气来,可他从不嫌脏,从不叫苦,总要给每一位病人做耐心细致得检查,恰当得处理。门诊总有看不完得病人,常常下班时间到了,通勤车来了,却不能离开,直到送走最后一位病人。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展示了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树立了一位光明使者的良好形象。当地医院的同事评价他说“王医生是用‘心’在工作!” 在厄里特里亚两年的时间里,生活是艰苦的,但收获却是丰硕的。两年来,他累计诊治的病人10000余人次,完成各类手术800余例,成功地使700余例因白内障失明的患者复明。两年的援外工作,王绪保获得了很多荣誉,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有一天,他在海边散步,一位中年人快步向他走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王医生,谢谢你,我的眼睛现在看的很清楚!"原来这是一位手术后康复的病人,在此偶然相遇。 还有一次在街头,一位复诊的老人忽然出现在他面前。老人上前弯下腰拉住他的手不住的亲吻,口中喃喃有词,助手告诉他,老人在说:"谢谢,中国医生!"从老人的眼神中,他读出了深深的谢意。 这样的场景,他这两年中也不知遇到了多少次,他虽然有时候忘记了以前的患者,但他们却忘不了为他们解除眼疾,使他们重见光明的中国医生。 2001年7月的一天,中国驻厄里特里亚大使馆一秘书来到医疗队,点名要见眼科王医生,称赞他是友谊的使者,中国医生的传奇。厄卫生部长两次接见了王绪保,亲切地称他是厄里特里亚人,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结束援外工作的欢送会上,厄卫生部长依依不舍地说,王医生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地感动着医院的每一位职工和病人的心,所有人都喜欢王医生。王医生的工作是杰出的,他为厄里特里亚眼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他的感谢之情。王医生架起了中-厄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我们永远欢迎王医生。他是一位真正的光明使者!” 由于他在援外医疗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2003年被原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称号。 用公益的力量让患者看到蓝蓝的天 白内障是一个发病率高的疾病,特别是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更加增加失明的几率。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手术。但是,有很多病人因为经济的原因放弃手术。 作为白内障手术专家和{词语被屏蔽}员,王绪保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多年来,他带领他的治疗团队,先后组织开展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曙光行动”、“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及“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工程项目”等白内障复明手术工作,通过慈善的力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全市3万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得以复明,同时也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了使每一位白内障患者都能看到蓝蓝的天,王绪保跑遍了南阳的每一个角落开展筛查工作。该市方城县赵河镇一家5口都是白内障患者,因为眼疾,一家人从来没有想过外出打工挣钱,种地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活极其困难。当王绪保了解到情况后,动员让他们去医院成功地做了手术。手术后,一家人都重见了光明。现在,儿子媳妇已经外出打工,孙子已经上学了,日子一天天红火了起来,王绪保得知消息后会心的笑了,笑的很灿烂。 通过多年的努力,通过他的白内障手术专家团队和全市眼科通道共同协作,促进南阳市实现全市白内障无障碍市的目标,连续两年圆满完成国家原卫生部组织实施的“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工程项目”任务。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十一五残疾人康复事业先进个人、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用公益的力量让患者看到蓝蓝的天 要想视力好,快找王绪保。要想看得清,绪保手术才能行。 这是流传在当地百姓中的一句顺口溜,但顺口溜的背后赞扬的却是王绪保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 王绪保对自己的工作是超热爱。在他的时间路径中,出了家门,他踏入的就是医院的病房、门诊。他的手术每天安排的都是满满的,即使是做了医院领导,他的手术仍然不间断。有时,半夜还要做急诊手术。即使是在家中,他也常常会为某个病例翻资料,查病例,完善手术方案和细节。因为,他对手术的要求是精益求精,比如,白内障手术,为了使晶体安装准确到位,视力和光度恢复更好,他经常在类似晶体的葡萄上练习怎样切口,怎样让切口平滑、圆润。因此,经他的诊断和手术,患者满意率最高。 之所以赢得这么高的信誉,还因为他对病人高度的认真负责。有一位老太太,一只眼患白内障且高度近视,另一只眼已经失明。老人还患有糖尿病。家属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王绪保,希望能手术治疗。王绪保检查后说,老人病情复杂,手术条件不好,风险很大。一旦有并发症,两只眼都看不见,老人晚年会很痛苦。他建议,先保守治疗,等手术条件成熟,再做手术。等了两年,老人病情稳定,他果断为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老人终于能看清面前的世界,再次见到恩人王医生时激动地热泪盈眶。 来自该市南召山区的一名患儿,右眼不明原因失明,来院后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右眼视力仅有光感,确诊为白内障合并虹膜炎。经过抗炎治疗,虹膜炎症控制住后发现虹膜已经粘连,瞳孔小,这对接下来做白内障手术是十分不利的,可以说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如果手术中出现并发症,就可能造成孩子终身的眼部残疾。但如果不手术的话,孩子的眼睛可以说连一点希望也没有。压力面前怎么办,王绪保凭着一颗仁爱之心和自己过硬的技术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他详细的制定了手术方案,手术中精心操作,为患儿实施了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置换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恢复后患儿视力达0.8,患儿的父母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整天对着有疾病的眼睛看病,对着显微镜手术,过度的疲劳和病毒的感染,使王绪保患上了干眼症。眼睛经常干涩、流泪,易疲劳。爱人经常劝他歇一歇,可他仍然勤奋地工作。他最爱说的话就是:辛苦并快乐着。他的快乐来自治病救人的成就感,他的快乐来自病人那一声声谢谢的满足感,这些都让他看到了职业的光辉,让他感到做一个眼科医生的自豪。 他是一个光明的使者,他在为患者送去光明的同时,自己的心里也洒满了阳光。为了这份光明和阳光,再怎么辛苦,他觉得都是值得的。
4 F, W0 e( ]# I2 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