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湖面总是澄清,这里空气充满宁静。
" Y2 e" q3 |. o2 U/ v* ? 9 x0 j$ `" D: A5 w" W4 E
“湖”,便是碧水万顷、温润如玉的丹江口水库,“亚洲最大人工湖”,清澈的湖水与逝去的岁月,将楚国始都曾经的辉煌一起湮没。2 w% o8 Y7 i: y
+ A. F1 f& [8 q: V) g. V5 Z+ C+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数以万计的库区移民,世代诗意地居住在水库的沟沟汊汊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捕鱼捉虾、耕读传家。他们的命运轨迹,因为南水北调为京津输送丹江水而改变。随着南水北调的全线开工,世纪大搬迁旋即唱响了“和谐”的主旋律——" M8 A/ |, k! E
4 ~# ^$ l& [* A! K% E* m% Y 2009年8月16日,万余名库区移民率先搬迁,标志着河南省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启动;
" J5 X6 Q- @! a! u . p( Y, s! n% ]/ N8 F; J
2010年6月17日至8月30日,南阳一鼓作气势如虹,实现了第一批大规模移民6.5万顺利搬迁;( E) w8 E4 W3 d/ ?, u1 G
6 o% ~) T* J, x7 S- Y7 N 2011年5月5日至8月25日,南阳再次顺利完成了第二批大规模移民7.6万大搬迁。: F; j" N- H5 t$ {' y
6 W8 m9 `( p3 R' c/ j' _( ]$ _1 A
211个搬迁日,安全迁出15.2万人,市内安置9.9万人,集中搬迁试点、第一批、第二批移民193个批次3.4万户15.27万人。为此,全市投入搬迁服务人员15万人次,其中党员干部万余名;出动搬迁车辆2.5万台次,转运货物25万吨,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700万公里;日均出动车辆119车次、迁出723人,搬迁强度远远超过三峡移民。2 L+ |; h5 w$ ?0 X! n
/ B1 K) | U1 P' A4 r& X 数字是枯燥的,却凝聚着万余名党员干部的心血和汗水,标注着万余名党员干部的党性和责任。# X0 h6 Q2 u* I6 D
+ V: F0 A1 {, R7 b7 Y$ ?3 [
争分夺秒的千里大搬迁,艰苦卓绝的移民大安置……英雄的渠首移民干部党员,把群众当父母、视移民为亲人,在超负荷之中创新方法,在超高压之下负重挺进,成为夺取大搬迁胜利的中流砥柱,堪称和谐迁安的“南阳脊梁”。! V' a" ^% l$ N; E$ G7 K
8 T! Y' D4 `) q7 P3 h& [% L0 u9 @
信念,奉献,担当,坚强,脊梁……英雄的渠首移民干部党员,在不能直面处直面,于不可承受中承受,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着中线渠首的和谐,用血肉之躯托起调水源头的希望,在移民迁安这个特殊考场交出了优秀答卷。
( R) t$ M+ a! A4 E! u, s- ~ * W; K* T8 ~' X) U1 E7 \& t* L
回眸大搬迁,凝望新移民,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场景,有太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有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思索。% J7 ]8 }. H- ?+ p& M9 p
5 ^* [: j1 t1 j1 k: C 坚强领导——! d: G, Q6 b! q; m! o0 J
: A6 _/ n* n6 t, F
决定大移民执行力4 [3 N M& t/ A
- B2 U! |1 q- m1 K 八百里丹江,从秦岭深处一路走来,途经南阳百余公里,由丹江口注入汉江,成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汉江的最大一个支流。因为南水北调,南阳被历史赋予了新的使命,这里成为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河南唯一的库区移民迁出地和重要移民搬迁安置区。
" V; J+ x5 {6 O! D/ B9 _5 @+ f 8 ?2 |# b. ^' d& o
这是南阳令世人瞩目的大移民“总账单”:1 N# H& ?( ?( W9 Z* F9 |
$ M2 O/ v4 k, d: V5 e 迁安数量前所未有——16.2万移民全部出自淅川一个县,南阳市内安置9.9万人,占安置总人数的六成还要多;
9 U* O# b9 G) ]; Q" U
* Z- e% ?- F3 G& D$ M3 P 搬迁强度打破记录——在“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重大决策下,我市年均移民超7万,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短时期内也是空前的。
& }3 w9 o/ [, S. P+ `# x' q2 L ; d2 B- m* y" S( q. e
非常任务,非常领导。
3 u% d p$ {" O1 ]7 }' m- B 4 t1 n2 H! F9 j! o4 u( D0 g
面对这个使命特别光荣、任务特别艰巨的“国家大考”,南阳市委、市政府倾全市之力迅速行动,把移民迁安列入“四大工程”、“四件大事”,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对待。市委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高规格移民工作指挥部,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移民迁安县市区,深入一线现场办公。 o }" {+ s, L) Z! y
; o1 m- ]$ C9 Q) K: i
今年5月29日,新任市委书记李文慧上班第二天,就匆匆赶往移民迁安一线慰问、看望干部群众。在移民新村,他真诚地向移民群众鞠躬表达谢意,连连嘱咐干部党员“移民迁安无小事”。
4 q* @' U7 m/ Y; x . I$ L4 I! d* a. w& X
“移民有恩于国家!”市长穆为民一再讲,“让移民满意是移民工作的最高标准”。2010年以来,他先后签发了八道指挥长令,被移民干部称为“八道金牌”。7 k/ T* T8 ]+ Z% M; ?- }; q- ]( C3 [
1 ]' \. O% |; h! v# c' f
当新野移民不满村干部的工作时,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杨其昌,带领市县两级组织干部,十多天吃住在移民村里,直到大家选出自己信任的党支部书记,让乡亲们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3 k/ {3 j1 Y z1 c
5 N/ g- H& G# G1 x
当淅川县盛湾镇陈营移民在孤岛上翘首期盼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先锋翻越高山、穿过泥石流,连夜赶到现场,调来了大货轮、挖掘机,上千移民高呼“{词语被屏蔽}好”。8 f+ V% Q0 U, u$ @" v& n
, G# {. o, y, u" ] 非常任务,非常应对。: s& P9 U( W3 [% y
, g- D5 U7 v* e2 P
分管移民的副市长崔军,走遍了淅川库区移民乡镇的山山水水,熟悉每一个移民村的村情。
& x' {) t/ s0 \; H7 x5 [
2 s" H4 v. o8 }, q5 q. o: \4 E “中军帐”搬到火线。2010年4月20日,上千移民聚集在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造成了通往湖北十堰的唯一通道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交通堵塞。崔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满面春风笑对移民,积极稳妥处理事件,避免了一场酝酿月余大事件的爆发。
# d- m6 j0 ?2 P1 x
% T6 p% o* b0 h o: i+ b% k “帅旗”插在一线。南阳移民规划总投资150亿元。为保障移民资金安全,崔军带领市移民安置指挥部办公室成员,在移民一线建立了“四道防线”:移民安置工作效能问责和案件查处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监控和一票否决制度,对移民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责任追究办法。
' u& s- q$ w; k3 W7 S
3 k* L+ e$ ]/ d+ P7 N) R* b 面对移民群众,崔军往往笑脸相迎。然而,他也多次发出这样的狠话:“谁认识不到移民工作的重要性,谁就瞎了眼!”“谁动移民资金一分钱,就剁他一根手指头!”
" S7 x8 E/ D0 ~$ e$ K. a
8 h: F1 n: `) i9 F7 m+ C$ [ 今年七八月间,崔军积劳成疾入院手术。病情稍有好转,他就会打电话问情况,进而把握关键详做部署,或者在深夜,或者在凌晨……他一心装着移民:“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一切。”
' U- v5 P! H9 K7 C' I4 s: f % Q7 f, b% s8 _ m: p* E
在无数个搬迁途中,市政协副主席贺国勤的身影,总会出现在崎岖山路上、高速服务站内、移民新家中。: T1 u' V3 r6 R% ^5 A! K, |
, F" p J6 ^* p1 Q) ?$ p3 }' o
非常任务,非常举措。+ X* A3 N$ I0 k; Y' y. V
7 g. P8 n7 F! ^. ]& L, Z
市移民安置指挥部建立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驱动机制”:抽调80名后备干部充实到移民工作一线;由市直32个局委对移民新村建设对口帮扶、包乡联村;把移民工作列入相关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年度目标强化监控……
' A* v' C# ~- m/ Q# N6 R i2 w) F k W7 C0 \7 R! A
当移民为矛盾所困扰时,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移民局长王玉献,一定会带着“移民工作诸葛亮们”进村入户,开辟移民信访“绿色通道”,坚持“问题要解决、不上交”原则,每年都有4000多个问题在村组得到及时解决。
c. l# b% h* b7 a) Y
k9 o8 Q: j# k* H2 A" t# n 不难想象,当移民离开故乡、初到新家,深感惊慌失措时,各级领导干部第一时间出现,对移民乡亲群众是多么大的安慰!, C" ]( ~) C5 l: h% I% J+ N5 o
" \/ B' s) p! {1 Z! o 不难想象,当基层移民干部挑战精神极限、挑战一切困难时,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对基层党员干部该是多么大的激励与鼓舞!* u# ~ I, i! W; i a
9 b( Y8 n9 \( S) ?2 h/ k2 i( p
攻坚破阵打硬仗,关键看党员干部。- K8 h8 v8 |% p
& C% ~$ P9 p4 B9 B4 S
南阳大移民之所以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部署力量,第一时间传出信息,第一时间进村入户排查矛盾,受到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多次表扬,靠的就是南阳各级党员干部坚守一线、服务基层。冲锋在前、指挥在前、战斗在前,南阳移民干部党员早已成为移民乡亲的“主心骨”,体现出了脊梁和旗帜的力量,也带出了一支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移民铁军。
* I& Q7 R+ V7 F
2 ]7 m9 l& r2 r- V) \; q 2010年10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南阳调研时,对南阳移民迁安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称赞既做到了“搬得出”,又做到了“稳得住、快发展、早致富”。
! t! b; V X$ [2 V0 l) ^( O, ?) C + E& N7 J# j1 X6 F) O. X. g: W3 I
勇于创新——$ I N4 l) [0 n. O
7 H/ Q5 \" u5 d O( G1 t: { 激活大移民原动力5 G* O5 \* }4 M1 I& K1 i5 |1 @9 S
+ Y. }9 b* v( Q3 U- e 其实,岁月真的经不起太多等待。
6 L; U& ]: S G6 ^
: }( U$ X$ j; N7 T, ^* \1 Q0 n 发酵了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在2008年11月拉开帷幕的。+ t) Z/ p- ~' e6 G1 `: d
. V X1 k; @ w) o3 Y2 J 6个月后的2009年5月,“老水利”王玉献临危受命,任南阳市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2 Y, B. U3 Z% k: D
& Q- u. N# W4 k7 f6 s6 L B3 i9 V; s
上任第二天,在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第一次见到移民何肇胜时,王玉献紧紧握住老人粗大的手当众落了泪。
?9 R+ w4 s# g4 v" @' v
2 B8 z! B/ V, f 何肇胜,22岁远迁青海,后返回淅川老家;30岁再迁湖北,再返回淅川老家;75岁的他,今年夏天随着儿孙迁往新乡。
' l9 N/ W q6 I# a 7 P' I" |4 U t0 D6 N* x
在淅川库区,像何肇胜一样被“搬迁”的家庭成千上万。自1958年起丹江口水库开工建设,库区移民从未消停过,20多万移民青海支边、围堰移民、外迁湖北、淅川自安,直到1978年。7 d% r6 A% A' S
8 W4 P4 t0 ] g2 J& H1 b “宁做淅川鬼,不做邓州人”。2009年年初,淅川县大石桥乡张湾村移民把这句话用黑墨写在白色条幅上,以表达自己拒迁的“决心”。8 T/ s( C0 v7 w, P8 ~
m1 O5 H5 \0 b$ {% v3 J1 \
移民,就是“移爹”,号称“天下第一难”。危难之际,全市上下的移民干部,立身为伞为群众遮风挡雨,是党的先进性在这次特殊战斗中最生动、最朴实的体现。“移民有恩于我们这个国家,我们应感恩于移民乡亲们”。淅川县移民局局长冀建成说,“干不好移民工作,咱们党员干部背良心”。5 V9 x5 q& T3 T
- R+ G8 Y3 t( G" H' B4 p
疾风知劲草,危难识英雄。越是危急关头,越能考验干部。
* f8 R7 s& x! r- c' |- L- C1 X* h
, ~. I! R$ g; | U* ] 破解迁出难题——带着对移民的真感情,移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六讲八对比”宣传活动,即讲意义、讲大局、讲形势、讲政策、讲法制、讲安置地的奉献,比土地、比区位、比补偿、比规划、比补助、比经济{词语被屏蔽}发展环境、比发展前景、比过去的移民政策;全面推行“六到户”工作法,做到政策宣讲到户、干部走访到户、问题解决到户、矛盾调解到户、议题公示到户、群众评议到户,以真情叩开移民的心门。) B8 } D% w( P' j* A d0 P1 d
& Z0 ~4 N$ o/ j8 g5 u% ~. i 破解移民新村建设难——在20多场次市县乡村四级干部群众的“诸葛亮会”的基础上,我市移民干部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靠近”、“双委托”工作法。选择移民点时,南阳7个移民安置县市区坚持靠近集镇、靠近产业集聚区、靠近市场、靠近主要交通道路的“四靠近”原则,做到移民乡亲满意、当地百姓也同意;移民建房时,采取移民户与移民迁安委员会签订《委托建房协议书》,迁安委员会与迁入地乡镇政府签订《转委托建房协议书》“双委托”的办法。同时,全面构建县乡指挥部、质量监督机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移民迁安组织“五级联动、五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使移民房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抓住机遇,建设50年不落后的移民新村,结合南阳楚风汉韵和民居特色,第二批全面推开“坡屋顶”房,把移民新村建成{词语被屏蔽}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样板村。! G( t% i. j% ^- y$ n
' u& M+ ^8 H8 n! I% A+ k 破解搬迁难——我市全面推行“十项保障措施”,组织领导、搬迁力量、交通运输、治安保卫、医疗卫生、供电安全、饮食供应、临时生活、暑假前搬迁学生学习、“一对一”帮扶,使得所有搬迁批次都实现了“不漏、不掉、不伤、不亡一人”的目标。
9 U( Z X$ b- [: m& L6 C
+ r. p, T% P) P/ F/ m* m G, n" @! \ 破解移民融入难——各级党员干部鼓励引导移民青年,与迁入地青年互通婚姻。“迁安两地结同心,情系移民红线牵”,2011年5月4日上午,王玉献在唐河县毕店镇移民新村主持“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以促进移民尽快融入当地{词语被屏蔽}。到今年8月底,市内安置的近十万已迁移民中,已有超过400名移民与安置地村民通婚,且绝大多数是“本地姑娘移民郎”。与上世纪60年代末移民大柴湖40年不与湖北人通婚相比,新世纪的淅川移民以联姻形式迅速进入安置地的熟人{词语被屏蔽},叩开了奔向幸福的一扇门。9 r8 f) j$ f! f
0 {1 V" F' C' g0 l% _+ N& |# \
党的先进性在实践中产生,在奋斗中赢得,在拼搏中传承。践行党的先进性,不是靠空泛的说教,需要用行动来体现。* H7 q, o8 `* |0 V* V
+ c, G& p- H8 f- ~ “干移民工作,就得拿命来!”王玉献,因此多了“拼命三郎”这个雅号。直到今天,从早到晚接打手机,他的左耳听力几乎失聪,听人讲话,他总是左倾着身子。2011年8月2日零时35分,头部受伤还未拆线的市移民局长王玉献,趁着妻子回家的空当,冒雨来到卧龙区蒲山镇帅庄移民新村搬迁现场。就在此时,右手上留置针开始回血,当他回到医院时,鲜血染红了右边裤兜……! n* a2 X+ J* b# U5 \+ ?
' q; J+ W8 X1 M! I# d+ a4 F1 o
就是这样的“拼命三郎”,才带出一支“铁军”队伍——
* \% w6 x `8 r, b( A" ]' c d1 o 5 ^8 T( O- D% o' [; T7 G( R. g4 a
市移民局副局长武伟,2010年7月坚守在淅川搬迁一线,妻子突发疾病无人管护,最终与世长辞;8 p' [3 u7 u) V3 E+ G0 [) R8 t
1 V( ]7 V- e+ o
" C9 ~' D0 F: h,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