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人刚刚降临人世,他的大脑里都是空白的,没有什么意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认为有意识存在,是因为唯心主义把自私和性欲等非物质非意识的东西都当成了意识,由于自私和性欲等非物质非意识是先“天”就有的,这个先“天”是指一个人在出生前的意思;所以,宗教认为人都是有原罪的。宗教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词语被屏蔽}性,控制自私和性欲等非物质非意识,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词语被屏蔽}活动的作用。
. C' A* O5 P: @- `* a( `: Q
`1 A! k" \5 P& d _6 ~3 j但是,唯物主义把自私等非物质非意识当成了私有财产的产物,也犯了错误;私有财产只是鼓励了自私的发展,是外因,不是内因。4 J# i! a4 l {) P3 k& _! O, X2 E# G
& j* Q9 q% [0 `5 B
我在《三元论》里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自私和性欲等为什么是非物质非意识,所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在非物质非意识上栽了跟斗,都是错误的。, A0 M; m* \4 D8 p( N
( K8 P0 i2 k1 Q: d t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佳的意识,是人类教育的最关心的问题。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前人留下来的意识,但不能获得前人的意识境界。前人的意识境界是智慧,留下来的意识是知识,也就是说前人的智慧转变为知识而得到流传,而智慧不能直接传给后人。前人的意识境界随着前人的死亡而消失。所以,意识可以继承,而意识境界不能继承;也就是说,知识可以继承,而智慧无法直接继承。
* I, @) [& f/ i% j) h) }3 ]: ^& x, e$ Y# ]
意识和意识境界的关系是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当我们继承了前人的意识,而没有继承前人的意识境界,就象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经是佛的意识,是佛的智慧转变为知识,但是,小和尚没有佛的意识境界,就无法理解经的深奥。同样,《论语》是孔子的意识,是孔子的智慧转变为知识,我们不能因为可以背诵《论语》,就可以成为第二个孔子,因为你没有孔子的意识境界;同样,《道德经》是老子的意识,我们不能因为可以背诵《道德经》,就可以成为第二个老子。孔子和老子的意识就在书里摆着,我们人人都可以得到他们的意识,三千年过去了,中国有几个人成为了孔子和老子?
" y% D' R8 M! s# e" c& r8 h: o& Z
前人意识的结晶就是知识,人类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获得许多前人的意识,但是,意识的境界是学不来的。如果一个人知识越多,他的意识境界就越高,那么现代人的知识个个都比孔子和老子要多许多倍,现代的人人应该都可以成为孔子和老子,应该都可以超越孔子和老子;可是,三千年过去了,中国有几个人超越了孔子和老子?' l9 \) t# v- i: ^4 G* H
/ Y p/ H' e, k
得意识易,得意识境界难!得知识易,得智慧难!意识境界和智慧是学不来的,必须靠做;做了才有悟,悟才能有智慧;没有做和悟,学习的作用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你得到的只是知识。/ b' i: `; M0 H' ?/ ?- p& r- t# j
0 b4 L# R7 R. `, H( s3 H#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都是以“教人如何做人”为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智慧和意识境界;所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教出了高境界的学生。现在呢?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大学考留学,然后找个高人一等的工作,就完了。这样从小到大,不分青红皂白考、考、考,每个问题都给你解答,学生们的知识是丰富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境界非常低,智慧非常低,就象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D L$ h* g* c/ ]% X
4 A8 J6 p D; [: Z6 V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得到智慧时刻的绝妙描写。推崇的人将做学问归之为知之、好之、乐之三种意识境界,所以,人做学问有三种意识境界:知之境界、好之境界、乐之境界。5 C5 u' P+ F! k! Y
+ U- \7 h# Y: x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意识的知之境界里,很难进入好之境界和乐之境界,这样的人是可惜的,因为他们的意识境界非常低,好象他们什么都懂,就是太肤浅。" w1 d1 A5 h% @' Z7 d) G/ r
- ~+ k* x) e p# o少数人经过做和悟,把自己的热爱培养了出来,进入了好之境界,他们心里有了热爱,人的潜能得到了开发,智慧开始发芽,开始感受到了前人的意识世界里的美好,有了创新意识的能力。2 ]6 D3 O1 T8 d+ R f! C( D+ X7 Y
9 {- u) e: H, P6 m( I
第三种人是由好之境界的人,持之以恒,智慧盛开,进入乐之境界的人,他们是幸福的,他们的意识境界越来越高,智慧也越来越高;他们是人类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创造了人类意识世界里最美好的一切。人类{词语被屏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保存下来的知识和意识,几乎都是由高境界的人创造出来的。
) x: m: z: g9 v" V8 |! p
4 }' a4 z( ]+ f3 o3 r" {* P2 n所以,大科学家和大学问家都是那些进入了乐之境界的人,古今中外所有的大学问家和大科学家都具有两样东西:第一个热爱,第二个是高境界;而高境界是由热爱产生的,热爱是进入高境界的通行证,是智慧的通行证,高境界和智慧才能见人所未见、觉人所未觉。而古今中外的书呆子也都有一个共性:由于没有热爱,一肚子都是知识,就是没有智慧,好象什么都懂,其实是肤浅的。; Y8 `: s G. b
2 U" p) v+ i% t8 T, c
喂饭和喂饭教育是省心省力的,我们的高考制度也是省心省力的,却把孩子培养成为没有热爱没有智慧的书呆子。
" o. s0 q$ Q$ \0 t( s0 _4 [(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