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新中国第一代空姐在北京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客舱部与正在接受培训的空姐交流。 初上蓝天感受条件艰苦9 X5 \; B. a2 ~+ f4 D# ^9 v9 P; Q
康淑琴说:“1956年初,我们这批空姐集中进行了半年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先地面,后空中。地面服务知识,如值机、配载、气象、航行、运输、旅客接送等;礼节、服饰方面,则请了外交部礼宾司同志讲课。接着上飞机进行实习,开始在本场进行随机起降几十个起落,以适应空中反应。最初有几个姐妹不习惯高空工作,在飞行几十个起降后,脸发白,出冷汗,恶心呕吐。此时,我们才初步感受到了吃这碗饭的滋味。”: G5 \, N6 P6 L8 B: \" \
李士云告诉记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飞机及机上的供应同现在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那个时期的飞机小,多半是苏式前三点和后三点的伊尔-14和立二机型,旅客坐椅只有十几个,最多24个,每架飞机上只有一名乘务员。因为客舱不是密封的,受气流影响很大,所以一遇到坏天气,如雷电厚积云时,飞机就会严重颠簸,旅客也会因颠簸缺氧而呕吐。而且,那时旅客及机组人员不能在机上用餐,只能通过{词语被屏蔽}工作人员在中途航站事先备好空勤灶及旅客的餐食。由于条件恶劣,那时飞行一天下来,机组工作人员累,空姐更累,旅客也不舒适。特别是飞西北航线,那里多是沙漠地区,气流很不稳定,飞机就像在茫茫大海中飘摇,上下摇晃着与雷鸣电闪搏斗。飞行员如没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飞行经验,判断稍有失误,就会造成机毁人亡。我们这批空姐,多年来在飞机小、供应设备差的条件下得到了锻炼,增长了为旅客服务的本领。在航路天气不好飞机严重颠簸时,我们依然能来往于客舱间,给旅客送去温暖和真诚微笑。”虽然已时隔半个世纪,但对十八姐妹来说,刚上飞机时的艰难处境依然历历在目。& A- U" z( Q3 p9 W# j" R1 u- u4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