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海南频道9月19日电(记者孙志平)“现在看病很方便,小伤小病不出村就能治疗。”在海南省澄迈县里万卫生室,因为感冒正在输液的村民王业宇说。/ b9 i. H, j5 G, \# [) U! Z
3 H) f1 k. d: p; ~5 q' x
里万卫生室设在中兴镇孔水村,这家卫生室建成之前,村民们输液要么到离村子11公里的中兴镇卫生院,要么去17公里之遥的县城。“如今,在村里不仅能打针输液,还能化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一般的缝合手术也能做。”王业宇告诉记者。; J2 h# u$ o) p( s1 y- |
9 U6 ^, [" }' ] n
过去,澄迈县行政村卫生室大都离村靠镇办医,偏远地区农民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十分突出。为了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澄迈县加快村卫生室建设步伐,2007年在海南率先实现171个行政村村村设有卫生室的目标,2008年在人口超过2000人或就医半径超出3公里的自然村增设45家卫生室,使全县村卫生室达216家,形成“3公里便民就医半径”,农民从此“小病不出村、轻病不出镇、一般疾病不出县”。1 l6 r9 [0 C% L, A! i K2 u' E
3 U9 T4 X5 P5 t; x/ _3 S7 G+ F# X
目前,“3公里”已成为澄迈农民便捷就医的标尺。穿行在澄迈乡村,醒目的卫生室招牌时而从眼前掠过。在毗邻琼州海峡的桥头镇玉包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林道委告诉记者,玉包村下辖的林诗村、新兴港2个自然村就各有1家卫生室。4 z* B4 y% u# l- w7 I0 X
3 }' T& X' ` ?4 |4 ~
“小病忍着,大病拖着。”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前农民的就医状况,澄迈县卫生局工会主席罗育书这样概括。“农民现在敢看病了,也有钱看病了。”2003年11月,澄迈县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在里万卫生室墙上的“新农合”公示栏里,记者看到,今年1至7月,孔水村1524人门诊报销14176元、9人住院报销31988元。5 [- F( [5 a: ~* k9 D
: ?9 w0 g; T# C
“新农合”不仅让农民看病有了钱,而且使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得到有效缓解。桥头镇桥头村农民林诗佳因先天性心脏病做手术后,报销医疗费1.7万多元,“要是没有‘新农合’,手术肯定不敢做。”林诗佳说。
. y% H) B% a* @3 x% V T5 Z! q
* X: j1 l* r/ o. Y, ^$ b 为了确保能给农民看得好病,澄迈县大力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给每家卫生室配备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图检查一体机,为村民提供这4项免费体检;投资1200多万元,初步建成覆盖176家村卫生室、20家乡镇卫生院、3家县级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让县医院及海口、北京的专家看病。
5 H0 ?0 {# F1 G9 v! S
3 d- Q' b3 C# `+ k+ W2 e; Y 留住人才是看得好病的关键。澄迈县配齐乡村医护人员,对村卫生室医生、护士,每月分别发放300元、1200元生活补贴,保障其收入,让其安心为村民看病。在福山镇敦茶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李开义说:“平均每天接诊40人次左右。”他和2名护士忙碌而充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