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金桂飘香。古人在重阳节喜欢结伴郊游、赏菊品糕、遍插茱萸、赋诗饮酒。现代{词语被屏蔽},人们赋予重阳节新的内涵,那就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千多年来,重阳节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时令,它更多讲述的是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9 f, h3 Z1 Z6 P, e+ O
: y- P7 R+ E, I
12 U3 S- q3 k7 e( b
2 R" {9 B3 J3 D, G
“九九”寓意深刻
: k% c. J( ]. O
- H, z z. A) p3 m4 D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又为什么称为“重阳”?从现存的文献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4 C0 d0 w: z$ }6 Q' l0 H
3 `) O0 o0 s; u+ f- M9 _7 T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而且秋季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0 F$ r0 s$ x% ?9 u+ r! L+ U+ @
$ C. V1 E5 A. A3 f/ v- ~九九重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专家认为,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由于年代久远,重阳节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对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9 a3 [% l6 C% a6 G9 o/ X- {" U3 {4 l0 W
一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之前的丰收祭天。如《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7 K0 ^, |# M1 p7 V& n6 W7 r
6 G" Y# }4 y$ W2 A另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如今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依稀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6 |$ x; c" Z
0 V3 G! Y3 T5 |: d& y2 t2* v, o4 A3 N% F1 u" m
2 ~! E9 x/ H8 V9 f7 n
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主题+ U. g% s2 ?" h! B2 I
' s! X3 ], |4 k/ S/ d( ^4 y* F" `
乌丙安教授认为,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 v) U5 b- } x8 J7 w
' t) I3 x. U& x2 u9 K西汉《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相传自此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到三国,魏文帝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
* p1 O; t1 Z! X9 r( \9 o4 C% U% v; L! r$ z9 }
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普遍重视。西晋周处所编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代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而赏菊、饮酒的习俗,也因为当时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更为后世所熟知。
& K' N \" n: O7 E5 g' x% V( l# w: O' Q6 D# [9 L
重阳节到了唐代才被定为正式节日,成为法定的“三令节”之一,朝廷还加以赏赐,成为名副其实的带薪“官休”之日,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 I: z# t7 \5 v! h+ M4 I
( ~6 L+ g( }/ j2 d至此,在节俗的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神秘观念及民俗因素,逐渐确定了其主题,那就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w5 O4 c# `, m7 i$ u( \' y
! `) D0 O9 A9 U
3
9 F1 e/ l3 h3 _+ _8 Z, U( i; n
& k: y2 _* N7 |被赋予敬老新内涵
! p$ j Y) J! F$ J: U, K/ U6 L
z) t* U! X+ B) O2 b1 m$ q虽然重阳节在古代便有祈寿的主题,但是与老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乌丙安教授说,因为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后世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节日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词语被屏蔽}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_" E' p# ^2 q7 U; d& \- r
, K6 L. `, l1 Z
“中国人敬老有着悠久的传统,这是中国农业{词语被屏蔽}所决定的。早期{词语被屏蔽}普遍认为老人是财富,因为农业{词语被屏蔽}需要他们的指导,老人一向受到尊重。这样的敬老传统应该弘扬。重阳节应该强调这一点。”民俗学家萧放表示。
$ W& T" B5 U! N" a$ J6 |( M" f( H
/ L5 f$ s0 F% t5 \ E+ s敬老爱老的新主题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在壮族,人们将农历九月初九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60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这一天,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
3 t4 ~! E* p& k* E/ K( x. F) n0 Z# _6 ^+ [
今天许多人把重阳节称为中国的“老人节”,各地都会在这一天组织老人登山秋游,强身健体。不过,民俗专家也表示,不要觉得重阳节只是老人的节日。“尤其是现代都市年轻人,缺乏与自然的亲近,更应该趁重阳节天高气爽,出去走走,开阔心胸。”复旦大学中文系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在重阳节这一天,民俗专家建议人们应该回归历史上丰富的节日形态,挖掘更丰富的节日形态,尤其是其中高雅的文化传统与内涵。 本报记者 郑 娜
v; d' h/ i$ n' q0 E7 \5 X
" f8 s; x7 ~6 j1 Y5 n# @5 ?- |& B5 y# F; S0 e
3 {" L7 ?, J: S W5 b/ E3 {% \重阳相聚, R: M4 E& F0 w7 ~5 L
3 j/ g! V* K8 }; `4 K2 n; i' u _* E1 H& `8 J6 I
) w% W" u' S1 k( J放纸鹞( |* S# b5 i6 h" o5 m
/ k8 M8 N7 n$ ~8 V& k. L
% T* ^/ {/ `& A: W& B
) Z" T, R. a1 ]! m重阳糕 |
|